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黨浩楠|俄羅斯20年未遇的嚴重恐襲:戒備松弛還是防不勝防?

2024-03-26心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黨浩楠】
俄羅斯的許多企業在周五都會允許員工提前下班,也因此周五晚上往往成為消弭一周工作疲勞、放松休閑的黃金時間。3月22日,也本該是一個平靜而休閑的周五,但就在這天,發生了俄羅斯近20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恐怖襲擊。
目前距離莫斯科市郊「克羅庫斯城」音樂廳發生恐襲已超過72小時,但根據已知資訊,仍不足以完全弄清整起事件背後的幕後策劃與謀劃細節。因此,本文只能利用已知資訊,結合在俄羅斯工作生活的一些經驗,對本次襲擊的背景、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背後涉及的國際政治問題略作分析。
遇難者人數目前還未最終確定(截止完稿時為133人),但就目前數據來看,僅次於2002年的別斯蘭人質危機。但有別於地處偏遠、動蕩高加索地區的別斯蘭,莫斯科作為俄羅斯首都,安保管控必然嚴格許多,因此可以與2002年的莫斯科劇院劫持事件相比較。
當時,40余名車臣武裝分子劫持了劇院人質,要求俄政府從車臣撤軍,該事件最終以130余名人質遇害和恐怖分子遭全殲結束。
而本次恐襲中,直接參與現場行動的武裝人員可能只有4至5人,且沒有劫持人質、提出任何政治要求,直接對當晚音樂會觀眾進行掃射,之後透過引爆爆炸物或縱火點燃了音樂廳,造成建築物大面積損毀垮塌,可以說惡劣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左上角是克羅庫斯在莫斯科州的位置,恐怖分子就是從中間標註的建築物進入後,在紅色建築物內掃射縱火的。圖自俄新社
與恐襲距離只有十分鐘
筆者就職的中國公司園區就在距離恐襲地點車程10分鐘的地方,筆者也曾踏足與「克羅庫斯城」音樂廳同一連體建築的展館,據悉恐怖分子正是從那裏進入建築,穿過展館樓後進入音樂廳。大約在22日晚20點,槍聲響起,緊接著大量人員死傷,隨後恐怖分子在軍警趕到現場前駕車逃離;俄相關部門在緊張搜捕後,23日包括4名直接襲擊人員在內的11名涉案人員全部被捕。
遇襲音樂廳燃起大火,隨後大面積垮塌。圖自澎湃影像
襲擊剛剛發生時,園區內的中國員工普遍比較震驚,雖然處於戰爭狀態兩年多的莫斯科數次遭到無人機襲擊,但因為敵方意在騷擾示威,所以都未造成人員傷亡。本次則是多年不遇的大規模恐襲,且事發地點離園區較近,不少中國人都去過該場館,盡管心裏明白恐怖分子連續襲擊的概率並不高,但想到「十分鐘車程」就能趕到,還是不免人心惶惶。流傳在華人微信群裏的訊息是,回國機票水漲船高,甚至達到疫情期間的萬元高價。
在園區,並沒有直接聽到爆炸聲或看到火光,但相較於平時停留在新聞裏的遠在天邊的阿富汗或中東恐襲,這次襲擊可以說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了。
戒備松弛還是防不勝防?
俄羅斯歷來是受恐怖襲擊風險較大國家,同時近兩年又處於與烏克蘭的戰爭狀態,在警力充足、嚴加防範的莫斯科,怎會發生傷亡如此慘重的恐襲?
其實應該這麽說,按照俄羅斯標準可能已經是「嚴加防範」,但習慣了在中國生活的人,抵達俄羅斯後不用細看就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在多次遭遇炸彈襲擊的莫斯科地鐵系統,迄今為止進站旅客的手提行李幾乎不經檢查,只有攜帶行李箱才需要過一遍安檢機。再比如,其市政道路上的監控主要集中於主幹道,背街小巷往往是監控盲區。
一個巧合:特朗普2013年曾在該音樂廳參加活動
此外,在筆者的印象中,「克羅庫斯城」音樂廳進門處只有配備警棍的保安檢查,即使有大型活動舉辦,現場也不一定配置警力執勤站崗。
本次恐襲中,武裝恐怖分子正是槍殺保安後,直接闖入音樂廳,在場觀眾直到掃射開始時才明白恐襲發生。22日晚間20點15左右,社交媒體telegram上出現大量恐襲現場的槍擊影片。據推測,恐怖分子大約在八點左右開始襲擊,隨後縱火點燃音樂廳,在作案後具體何時逃離現場,暫時不得而知;但以死傷慘重的情況來看,恐怖分子在現場停留時間應當不少於半個小時,而在此期間,強力部門為何沒有及時趕到,以至於恐怖分子在沒有與警方交火的情況下就「全身而退」,直到第二天才在距離莫斯科將近400公裏外的布良斯克州被捕?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俄政府部門對此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不完備,導致反恐行動部署反應較慢。
美國預警未能奏效
本次恐襲事件中另一個引人關註的地方,就是美國駐俄大使館曾在3月7日公開警告本國公民, 「莫斯科未來48小時內有恐襲風險,建議不要前往人員密集場所(音樂會)」,一時間人心惶惶。
在「領教」了美國對俄烏戰爭爆發的「精確預警」後,自然誰都不會再對這種公開預警等閑視之,但幾天過去後,大家發現一如往常,自然很快就恢復了原有生活,畢竟很少有人會為了一個真假難辨的預警,長期放棄周末看演出、購物或其他娛樂需求。這也是恐怖襲擊的難以預防之處——如何在盡量不幹擾民眾正常生活前提下,提高戒備水平。
更何況,鑒於當時俄總統大選臨近,個別俄國政界人士也將此預警評論為美國試圖幹擾大選的「創新手段」。不到兩周,恐襲最終上演,而場所也正是預警裏提到的「音樂會」。
在恐襲發生後,「伊斯蘭國呼羅珊省」(簡稱「ISIS-K」)宣布對此負責。該恐怖組織主要在阿富汗及周邊活動,目前阿富汗由塔利班政權控制,因此該恐怖組織的主要對手之一也包括阿塔。2021年阿塔與美軍達成默契,美軍從喀布爾機場匆忙撤軍時,對機場進行炸彈襲擊導致13名美軍死亡的正是該組織。2022年,「ISIS-K」又使用人體炸彈襲擊俄羅斯駐阿富汗大使館,造成兩名俄羅斯外交官死亡,等等。
鑒於近年來俄羅斯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在各個層面的接觸加深,甚至一度傳出俄羅斯將給予阿塔外交承認,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恐怖組織「ISIS-K」有充足動機對俄羅斯進行恐襲。
按理說,這樣一個典型的國際恐怖組織,又同時與美俄為敵,應遭到國際社會聯合打擊。2001年美國經歷9.11恐怖襲擊後,發動了針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反恐戰爭,俄羅斯甚至給予一定軍事支持,但目前跌至谷底的美俄關系顯然與20多年前完全不同。
發生變化的不單單是美俄關系,整體來看,近20年來世界政治格局顯著變化,這也導致個別國家懼怕失去其霸權地位,為了達到延續霸權的目標,不惜使用各種手段維持其軍事、經濟上的優勢地位。國際政治中的「陣營化」「意識形態化」因素再度被啟用,冷戰後一度退潮的「大國競爭」「遏制理論」卷土重來,而面臨諸如「反恐」「氣候變遷」「疫情」這樣全人類的共同威脅時,個別國家嚴重缺乏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合作精神。而恐怖組織活動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時機,利用大國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在合作反恐問題上的互相猜忌,盡其所能地向國家力量空虛、安全管理乏力地區滲透。
美國在得到關於「ISIS-K」預謀發動襲擊情報時,如果透過正式途徑通知俄方並傳遞相應情報,可能會被俄方視為幹擾大選的政治手段。而俄羅斯同樣面臨困境,如果別國沒有提供具體資訊,僅憑大使館語焉不詳的預警就采取措施,恐怕波及面會過大,還會給外界落下「俄羅斯反恐需要美國情報支持」的印象。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恐襲慘劇的發生恰恰是「大國政治的悲劇」的一個體現——雖然大國普遍面臨共同的恐怖主義敵人,但仍然難以互相信任,導致恐怖主義頑疾難以根除。
恐襲背後的深層原因及其長久影響
首先,從俄羅斯國內治理角度來說,本次恐襲的教訓無疑非常深刻。前文提到預防恐襲中「防不勝防」的世界難題,但其實從本國經驗出發,我們可以共享一些有益經驗,比如對社會基層的治理、資金流動的監管,以及對各種突發情況做充足的反恐預案。
但從俄方角度來看,相關「硬件軟件」都較為缺乏,像中國這樣密布的監控系統、精細化的基層治理體系等,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而且,俄羅斯人對常態化的、繁雜的安檢普遍缺乏接納度,地鐵站安檢員如果隨機對乘客手提行李進行檢查,往往還得「請」乘客配合。
其次,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社會,本次恐襲的影響目前已經開始顯現。據俄媒訊息,直接參與襲擊的恐怖分子全部來自與接壤阿富汗的塔吉克。原本經濟欠發達的塔吉克就有大量移民勞工在俄羅斯工作。近期,莫斯科居民的社交媒體上流傳多個這樣的截圖:乘客在打車軟件上詢問趕來拉活的司機是哪個民族,聽聞回答是塔吉克人後迅速取消訂單。有學者認為,這種現象將使俄羅斯社會中本就邊緣化的外籍勞工群體,蒙受更大的壓力。
從阿富汗經中亞地區向俄羅斯走私毒品的主要路線
第三,就阿富汗周邊的中亞、以及高加索地區安全形勢來看,2021年美軍撤出阿富汗後,出現地緣政治力量「真空」,吸引各類恐怖組織在此聚集或流動。重新掌權的阿富汗塔利班雖然宣稱將肅清國內恐怖勢力,不對鄰國構成威脅,但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目前缺乏國際承認的外部環境,難度很大。
同時,俄烏戰爭爆發,使得在中亞擁有駐軍的俄羅斯難以抽調力量支援,與阿富汗接壤的塔吉克反恐壓力頗大,塔吉克曾多次抱怨俄羅斯無法幫助其控制邊境。假設最終調查結果如俄媒所言,「ISIS-K」利用招募的塔吉克公民對俄羅斯進行恐襲,其物質基礎就是在漫長的中亞-俄羅斯邊境線背後早已形成了穩定的資金、武器、毒品走私鏈,如果不對這些鏈條進行徹底鏟除,恐怕來自該地區的恐怖勢力仍將對周邊國家構成長期威脅。而在俄烏戰爭的大背景下,俄羅斯又很難維持對此地的軍事、經濟等資源投入。可以說,在擺脫上世紀90末到本世紀初來自北高加索的恐怖威脅後,中亞方向如今又成為歐亞反恐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