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如果不發自內心地關心來訪者會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因為這意味著咨詢師不能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和來訪者工作,也就很難理解來訪者想傳達的東西,以致於更難知道來訪者的真實處境。
咨詢室裏的交流除了看得見的部份,還會有看不見的部份。
比如一個來訪者可能會因為人際方面有困難來咨詢,咨詢沒多久就問咨詢師「你看過【創傷與復原】嗎?」
咨詢師可能會覺得,作為咨詢師,這種基礎的書都沒看過有點過意不去,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看了。
下次和來訪者談起【創傷與復原】,來訪者卻說「哦,我覺得這是小白看的,挺沒意思的,我現在想討論奧格登,我覺得他才合我的意……」
此時咨詢師已經憋了一肚子火,大家覺得要怎麽辦?是繼續假扮一個關心來訪者、熱愛學習的「好咨詢師」嗎?
相對好一點的做法是,重視自己受挫的感覺,想辦法理解當下的問題和來訪者問題的聯系:因為來訪者一開始就是因為人際問題來咨詢的,而目前咨詢室裏剛好有一個現成的——咨詢師在來訪者這裏感覺很受打擊,如果兩個人只是普通朋友,估計已經開始吵架或者疏遠了;如果繼續扮演一個「好咨詢師」,總會有自己受不了的一天。
之後,才可能看到這位來訪可能很想和別人做朋友,但是又放不下身段去和別人交往,這可能才是他更在意的事情。
也就是說,這裏咨詢師關心來訪者和受挫的感覺都很重要,這些互動中真實的感覺是兩個人互相影響的結果,如果只在意一種(繼續當老好人或者指責來訪者),才更容易陷入僵局,也更難修通咨詢裏的能量。
能用真實的情感和來訪者建立起聯系是一項屬於兩個人的成就,這表示來訪者願意說,咨詢師也願意聽,雙方已經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都能感覺到對方是理解自己。
康德和羅傑斯都強調過真誠的重要性,只有真誠的時候才是可信的,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其中就包括了重視自己在關系中所有的感覺,即使有時自己會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想法,那也可能和一些重要的事情有關。
另外,咨詢師一般會避免直接關心來訪者,比如來訪者需要認可、安慰在咨詢裏很少會直接被滿足,因為咨詢師更需要留意這些需求背後來訪者的處境。不過這有時也會有例外,但是需要咨詢師對咨詢裏發生了什麽保持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