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大規模器材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以下簡稱「兩新」)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兩新」政策今年如何加力擴圍?1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激發消費活力等方面效果明顯
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2024年「兩新」工作效果明顯。在激發消費活力方面,2024年全國汽車報廢和置換更新超過65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全年國內零售量達1100萬輛。2024年7月底,加力支持「兩新」政策推出之後,8月份全國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銷售額由前一個月同比下降2.4%,迅速轉變為同比增長3.4%,此後連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在拉動投資增長方面,初步估算,2024年在「兩新」政策綜合帶動下,全國重點領域器材更新總量可達2000萬台(套)以上。
「‘兩新’政策推動器材制造和消費品行業生產快速增長。」趙辰昕說,2024年11月,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接近50%。
此外,在支撐綠色轉型方面,2024年全國新增智能化社區廢舊物資回收設施達1.1萬余個,1級能效家電銷售額占比高達90%。「根據實物工作量和節能降碳效果,我們測算,2024年‘兩新’政策落地形成的節能量約28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300萬噸。」趙辰昕說。
「我們將不斷完善‘兩新’實施機制。」趙辰昕表示,將最佳化政策參與門檻,一視同仁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參與「兩新」活動,提高資金清算效率,降低企業墊資壓力。最佳化補貼申領流程,盡可能減少消費者資訊多頭重復填報等問題,確保「真金白銀」的優惠更加便捷地直達每位消費者。
增加資金規模,擴大支持範圍
推動大規模器材更新,事關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高質素發展。
「2025年,我們將進一步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加大支持力度,豐富支持手段,放大撬動效應,構建大規模器材更新長效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說。
劉德春表示,「擴圍」方面,將電子資訊、安全生產、設施農業3個領域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範圍;在國三排放標準基礎上,支持國四排放標準營運貨車報廢更新;在農機報廢更新補貼中,增加水稻插秧機、田間作業檢測終端等6個農機種類。「提標」方面,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標準,平均每輛車補貼額由6萬元提高至8萬元;提高采棉機報廢更新補貼標準,單台最高補貼額增加2萬元。此外,將加力貼息、最佳化流程、深挖潛力。
商務部市場執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介紹,2025年,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出台汽車、家電、家裝廚衛、電動單車、手機等數碼產品五個領域的實施細則,明確具體補貼標準、操作流程。進一步最佳化補貼申請稽核和資金撥付流程,完善相關資訊平台功能,提升數據核查比對效率。結合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做好政策解讀,讓群眾更清楚地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近日,中央財政已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810億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續實施的銜接工作。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表示,2025年,財政部將進一步最佳化資金分配、加大支持力度。對資金需求量大、社會關註度高的部份領域,進一步擴大實施範圍、提高補助標準。比如,將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的產品由8類擴大到12類。同時,進一步加強財政資金的政策聯動、最佳化資金申領流程。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表示,人民銀行將與各有關部門一道,繼續做好金融支持大規模器材更新工作,更好發揮跨部門工作機制作用,加強與財政的配合,進一步最佳化再貸款流程,支持銀行提升服務效率,擴大器材更新貸款規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經營主體釋放器材更新需求。
加快提升回收迴圈利用水平
回收迴圈利用是「兩新」工作的重要一環。
劉德春表示,廢舊產品器材資源迴圈利用價值很高。2024年,全國報廢機動車回收量達846萬輛,同比增長64%。
「我們將加強廢棄物迴圈利用,做好發展迴圈經濟這篇大文章。」劉德春說,為此,將持續加強回收迴圈利用能力建設。繼續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舊機電器材等高水平回收迴圈利用專案建設,培育一批資源迴圈領域骨幹企業。積極發展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產業。支持平台企業、第三方機構提供二手商品質素、資訊擦除檢驗服務,規範二手商品交易產業發展。
劉德春表示,2025年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加快制定廢舊手機迴圈利用工作方案,推動手機等數碼產品以舊換新,支持退役動力電池回收迴圈利用。此外,嚴厲打擊「作坊式」回收拆解,依法依規查處非法回收拆解報廢機動車、退役動力電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行為。
此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司長劉洪生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2025年重要國家標準研制,在保證質素的前提下,成熟一項釋出一項,能提前的盡量提前。同時,加強標準實施套用和監督執法,強化政策標準協調配套,支撐「兩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記者 劉坤)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09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