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人民日報刊文: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25-01-06心靈
原標題: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為什麽人、靠什麽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必須牢牢把握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之舉、改革之力、改革之效,真正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取向順應人民期待
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示:「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我們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會發現,像「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等大大小小的群眾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也寫入了黨中央檔,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領會好改革意圖,把握準改革指向,順應人民期待,傾聽人民心聲,回應人民關切,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順應人民期待就要堅持人民性這個馬克思主義本質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比如,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多年城鄉壁壘,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個人所得稅改革著力惠及民生,2.5億人稅收負擔明顯減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新時代以來,各方面推出的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個環節,一個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充分彰顯了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
順應人民期待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理論成果。中國本地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9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保障方面仍存在不少難題。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老百姓關心什麽、期盼什麽,改革就要抓住什麽、推進什麽,以改革來打破「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制約。
順應人民期待就要落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采取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招實事,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體現出來,讓人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改革舉措充分吸納民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改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必須充分吸納民意。我們黨一直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群眾觀具體體現在科學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比如,就研究吸收網民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意見建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這是「全黨全社會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獻計獻策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2023年11月底,黨中央下發通知,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在黨內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同時透過一定方式征求部份黨外人士意見和建議,不久後,帶著對黨情國情世情的調研思考,凝結著各方面的智慧,111份意見和建議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等等。這些都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的生動實踐。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改革才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持,激發出人民的無窮力量。
充分吸納民意,需要每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的鮮明立場。人民群眾對實踐變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離基層越近,同群眾越親,越能體會群眾的所急所盼是什麽,越能發現問題的癥結在哪裏,提出的對策也就更有針對性,拿出的辦法也就更符合實際。從深入天寒地凍的太行山深處,頂風冒雪看真貧;到走進河北保定受災群眾家中,看溫度計、摸暖氣片,感受百姓冷暖;再到在湖南常德沿著田邊小道,同種糧大戶、農技人員、基層幹部一筆一筆算投入產出賬……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把人民的所思所盼、安危冷暖裝在心裏,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中。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大興調查研究,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舉措中來,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定改革議題,最佳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充分發揮民主民意表達平台和載體的重要作用,自覺問計於基層、問計於群眾,運用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拓展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途徑和方法,真正把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轉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
充分吸納民意,必須加強制度保障。「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這是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對人民立場、人民利益、人民力量的充分彰顯和生動印證。要運用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完善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透過基層立法聯系點、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聯絡站等平台,積極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呼聲;要善於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讓越來越多來自基層的聲音直達各級決策層,越來越多的群眾意見轉化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要加強同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把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推進改革發展的「金果子」。
改革過程組織人民參與
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總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這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人民廣泛參與,深刻詮釋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每個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參與者。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根本的利益歸於人,最強大的動力源於人。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到脫貧攻堅精神、企業家精神;從幫扶幹部傾力奉獻,以東西部協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到大國工匠精益求精,讓中國制造閃耀世界;從上海中心大廈為4000多名建設者設立榮譽之墻,到廣東東莞地標建築亮燈致敬平凡善良的勞動者;從「我是黨員我先上」的逆行出征,到「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深情告白……「人」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強大底氣,億萬人民以「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知難而進、發憤圖強,書寫下勇於擔當、推進改革的動人篇章。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團結一致攻堅克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每一項都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加強面向基層和群眾的宣傳解讀,引導全社會正確理解黨中央的戰略考量,正確理解各項改革舉措的現實意義、目標指向,以凝聚共識,築牢全黨全社會推進改革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推動億萬群眾滿腔熱忱投身改革、萬眾一心支持改革、齊心協力推動改革,激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的合力」。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堅定改革指向的必然要求。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終點。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也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奮鬥目標。著眼於實作人民美好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對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出戰略部署。正是因為我們黨做到了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開放事業才底氣堅實、動力強勁、前景光明,以不斷造福億萬人民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評定改革成效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人民的獲得感,體現著改革的含金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大到醫療、教育等重大領域改革,細到身份證異地受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等便民服務,影響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堅持盡力而為,也要堅持量力而行,把各項改革工作做紮實、做到位;既要做好做大「蛋糕」,也要進一步分好「蛋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以實績實效當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行動派、實幹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專門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要求「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抓好改革落實。黨員幹部要當好堅定的行動派、實幹家,讓每一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奮力開啟改革發展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說:「我在地方工作時,逢年過節都得值班,生怕出了什麽事」;2022年在海南考察時說:「有位革命前輩曾說過這樣的話,‘時時放心不下’。我聽了很有共鳴。」時時放心不下,體現了堅定不移的黨性、初心使命的堅守、守土盡責的擔當,是務實作風的具象化。書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實踐續篇和時代新篇,把「全景圖」轉換為「實景圖」,要求黨員幹部自覺把改革的責任裝在心中、扛在肩上,時常問一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嗎?該幹的幹好了、幹優了嗎?真正做到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
著力解決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解決「亂作為」問題,關鍵是要加強正確政績觀教育,改進政績考核,推動領導幹部在「實」字上下功夫,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在「長」字上下功夫,謀長遠、謀未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持續發力、善作善成;在「勇」字上下功夫,勇於觸碰深層矛盾問題,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敢為人先、敢於鬥爭的勇氣,以事不避難、義不避責的決心,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解決「不作為」問題,關鍵是要落實和完善【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解決「不敢為」問題,關鍵是要落實和完善「三個區分開來」具體辦法,正確看待幹部在履職中的失誤和錯誤,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高度統一起來,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幹事者撐腰。解決「不善為」問題,關鍵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認真落實領導班子讀書班、「第一議題」、專題黨課、專題研討等具體制度,推動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真正把學習成效轉化為立足崗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行動;大力鍛造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做深做實政治素質考察,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推動幹部保持以政治能力為前提、以專業能力為基礎、以戰略思維和專業思維為媒介、以領導能力和專業精神為支撐的特質;加強幹部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完善「原理學理哲理加案例」的培訓交流機制,全面提高幹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健全層層壓實責任、層層狠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衡量幹部業績好不好,關鍵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級領導幹部要向谷文昌同誌學習,樹牢正確政績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實幹、久久為功,把豐碑立在人民群眾心中。學習谷文昌同誌,不僅要高山仰止,還要見賢思齊,像他那樣做人、為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幹、在實幹。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緊密結合工作職責,把改革任務落細落小落實,明確責任、跟蹤問效,以責促行、以責問效。講責任、負責任,再大的困難也會想出辦法去克服。要聚焦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是時代的呼聲,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也是改革的邏輯起點。要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高質素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並不斷在改革實踐中發現問題、完善舉措、糾正偏差,讓「問題清單」成為「成果清單」,以改革實效書寫不負人民的改革答卷。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