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提前大選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根據德國社民黨、綠黨以及最大在野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的協商,原定於明年9月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預計將提前至明年2月23日。現在只需獲得德國總統施泰恩邁爾的同意。
德國現在遇到的實際上是大部份歐洲國家的共性問題。在法國,由於社會政治光譜中左右翼分裂加劇,法國總統馬克龍新任命的總理貝魯組建一個大聯合政府的計劃面臨阻礙。在英國,該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通脹率升至8個月來新高。社會經濟狀況影響政治穩定,反過來政治因素又作用到社會經濟執行中。這種互動影響產生的效應,已經在歐洲多國呈現。
但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德國之前擁有的優勢目前依舊存在。一是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作為基石。德國的工業體系目前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除了汽車制造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份額之外,在機械制造領域,德國的精密機床、工程機械等器材制造技術為全球制造業提供了關鍵的生產工具。化工產業領域也實力雄厚,尤其在制藥、化學材料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二是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持。三是擁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縮小了貧富差距,增強了社會的穩定性和公平性。此外,德國還有著發達的基礎設施,在交通、能源、通訊等方面也都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
在歐洲普遍陷入經濟低迷的局面下,德國要發揮現有優勢,使自己重回強勁且穩健的經濟復蘇軌域,「關鍵鑰匙」可能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提升政治向心力。從政黨政治角度而言,德國原有的全民黨強勢不再,德國議會政黨色彩譜系多元,反映出當前德國政治生態的現實。在西德70多年的歷史中,擁有160多年歷史的老牌政黨德國社民黨及戰後建立起來的基民盟/基社盟一直是德國政黨政治的中堅力量。但自2002年以來兩大全民黨的選票一路下滑。多黨聯合執政固然是社會各階層(團體)利益、訴求、觀點多元的自然反映,但是綠黨和自由民主黨在具體政策執行中給社民黨制造了不少掣肘。比如,綠黨主政的聯邦經濟和氣候部門投擲的「取暖法」對百姓新建房屋的取暖用能方式進行硬性規定,並在一夜之間取消電動汽車購車補貼,被認為完全忽略了普通民眾的承受能力及個人感受,致使不少民眾轉向其他政黨。在聯合執政模式下,只有提高政治向心力才能實作政策高效地執行。
其次,增強社會驅動力。戰後,德國民眾勤勞努力、圖強上進,創造了經濟奇跡。制造業及貿易立國,使得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制造」成為質素和高端的代名詞,也為德國民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如今,放棄了依賴度高達65%的俄天然氣供應,轉向美國、中東的油氣供給,同時進行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轉型,這使得德國居民、特別是工業用電成本激增。制造業尤其是高能耗行業(如化工、鋼鐵、玻璃制造),已經出現向外轉移生產基地的情況。阻礙德國經濟發展的除了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還有緊缺的勞動力。預計到2035年,德國技術工人缺口將達到700萬。面對這種現狀,德國需要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創新工作形式,提升社會活力,透過激勵政策吸引更多人投入到經濟建設中。
最後,推動科技創新力。德國經濟此前能獲得成功,一個主要原因是各行業有優秀的人才,德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對世界各地人才也具有吸重力。但在資訊化、數碼化和智能化加快與工業生產融合的時代,德國卻暴露出企業的科技創新力不足。在全球20家高科技頭部企業中,德國只有SAP一家位列榜單之上。在經合組織光纖入戶率中,德國以11.19%排在倒數第三,表明數碼化方面有待提升。
德國各界眼下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民眾期盼大幅投資教育及數碼化,降低能源費用,強化德國經濟區位優勢,最終使德國能夠盡快度過轉型期。(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