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2023 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110913 億元,比上年下降 9.6%,如何解讀?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4-01-17財經

這裏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假設一個家庭在過去過度借錢揮霍,導致負債累累,但收入卻增長緩慢,又有長期貸款需要償還,那麽你怎麽擴大他的支出呢?過去的因,現在的果,房地產問題一模一樣的,15~16年開始強行透支未來十幾年的需求能力,剛需恐慌,投資者激進,都去市場搶房子,求著銀行給貸款,負債激增,各種民間杠桿更是無從統計,該還債了。再往大了說,是整個經濟體經歷了一次債務支撐的繁榮,還債的時候就會壓力增加,比如深圳近幾年的經營貸續貸可不太平,這幾天深圳又有一顆千億規模的大雷爆了,信貸過度投放的前期會表現出市場熱錢極高,是龐氏信貸生成的環境因素,之後的去杠桿周期就會風險頻繁。

如何看待王克丹在談買房時表示「人在投資品上是很難理性的,過熱會上頭,過冷會恐慌」?

所以你會發現,宏觀層面兩個預期打破了: 債務支撐的繁榮讓人們對未來的收入過於樂觀的預期打破了,房價永遠漲且閉眼投資房子的預期打破了 。虛假的泡沫總是要回歸冰冷的現實,債務支撐的價格也將在市場回歸理性後下降,最新的70城數據,全國二手房同比僅剩上漲0.5%的成都,環比來看全軍覆沒,也就是都在下跌,只是比去年12月來看,只有一個略高一些,前幾年投資類的房子全國根本沒什麽不同,各個城市無非虧的多少的問題。以前的投資者搶房源,現在的投資者光想怎麽高位套現,其實高位的視窗早就關閉了,只有割肉和割更多肉兩種選擇。

最後市場需求有嗎?肯定還是有的,只是稍微有能力的前幾年狠點心早就加杠桿上車了,剩下的一方面不那麽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收入結構並不透明,很多宏觀上的數據和普通人的感受差異很大,要麽被平均,要麽被代替,而現階段的潛在購房者多是話語權沒那麽高的,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便房價下跌,價格相對收入還是偏高,動不動得幾十年的儲蓄和負債,房價收入比還是太高了。

房地產下行,全國各地都有上千條刺激政策了吧,該下行還是得下行,這也是市場的正常表現,如果不是這樣,利息能下來嗎?購房門檻能下降嗎?投資者會降價嗎?都得指望後來的年輕人來舉債接盤,生育率還要不要了?房價降下來有代價,一直漲就沒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