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的角度來說,質素大的物體吸重力越大。從現有的認知來看,世界是存在中心的。人是不可能平均富有的,必然會存在富人和窮人。
你勤勞一點,溫飽小康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想成富豪,只勤勞是不夠的,看你的命裏有沒有,也就是你這把物質被女媧撒出來以後會不會越變越大,成為中心。這不是你決定的,是命決定的。
致富好比一個房子:地基、磚頭、鋼筋混凝土、科學的設計、合格的建造技術、工具、錢、合適的環境等等組成。只有磚頭,沒有技術,沒辦法蓋的;有了其它、沒有合理的設計,房子沒建成就塌了。把房子建在洪泛區,汛期來臨,再好的房子也沖跑了。
勤勞相當於裏面的磚頭或者設計或者技術,是建造房子所需條件之一,單單靠它是建不起來房子的。
要想致富,單靠勤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致富的其他條件。
所以你不能因為有了勤勞而沒有致富就懷疑勤勞不能致富。
古詩裏有「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感嘆,實際就是古人對勤勞和致富的思考,可惜得出了消極的結論。養蠶辛苦,繅絲辛苦嗎?織布辛苦嗎?做成衣服辛苦嗎?把布和衣服花大價錢買下來賣給陌生人辛苦嗎?都辛苦的,都承擔風險和壓力。
一般的生產者都認為只有生產摸得著看得見的實物才是有價值的,才是應該得到尊重的。
但是現實的世界不是按照他們的認知執行的。資訊是不是有價值?市場是不是有價值?需求是不是有價值?商標有沒有價值?信任有沒有價值?都有的。
物資匱乏的時代,生產賺大錢;生產過剩的時代,資訊、市場、需求賺大錢,所以帶貨網紅就發了。
西方經濟學提前不把企業家才能作為生產要素。後來發現,同樣的工廠不同的人營運,利潤是大不相同的,他們就把企業家的經營才能看作是和土地、廠房、資金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
如果勤勞就能致富,生活就簡單了。天天勤勞就夠了。人是懶惰的,經營生活的方法錯綜復雜,只想總結一條簡單的規律,一勞永逸。怎麽可能哦。
另外一個問題:是否富裕,是比較的結果。和更有錢的人比,你是窮的;和一貧如洗的人比,你是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