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理想做成了蔚來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
在目前的新能源新勢力當中:
比亞迪,默默耕耘,開頭就以豐田為師。依靠做電池的產業經驗,移植到車上,開始堅持新能源路線,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放棄。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說的很清楚,這是在國家大戰略下的企業戰略,目的除了減碳節排,就是擺脫石油依賴,實作能源的多元化。而電能來源很多,技術突破後幾乎是無限的。汽車只是這個戰略實作的一個載體,除了汽車,其實比亞迪很有很多其他產業板塊,是未來的隱形巨無霸。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說得也很清楚,要實作汽車的電動化及智能化,一方面是因為馬斯克也相信擺脫石化能源以及減碳節排對人類的意義,另一方面從互聯網創業過來的馬斯克,堅信電動化是汽車智能化的基礎,同時馬斯克也是少數前瞻性的預測到AI對產業顛覆的巨大影響的企業家。馬斯克創業的步驟極其清晰,從目前特斯拉的動作可以看出,實作電動車量產後,馬斯克對於「車」的興趣已然不大,而是把車看成一種實作AI的工具,實作汽車的完全自動駕駛。未來特斯拉每年計劃把自動駕駛的投資增加到100億美元/年。在智能化方面,馬斯克比王傳福更加激進,目前王傳福認為自動駕駛對於汽車來說只是輔助性軟件,而馬斯克認為未來汽車自動駕駛就像電梯執行一樣常見和自然。
總體來看,馬斯克和王傳福都是新產業的拓荒者,是最具創新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當然行業先行者也占據了目前汽車市場上最大的蛋糕份額。
而蔚小理的創始人李斌、李想還有何小鵬,則沒有這麽遠大的格局和視野,這幫踩了互聯網風口的企業家,只不過想找一個新的領域繼續創業而已,這三位造車,造的確實是「車」,但是這個車實際上是很成熟的產業了,是存在了一百多年的產業,造車並不難。這也反應在了各創始人的態度和思想上。
李斌說的很清楚,他的目的就是創造一個豪華品牌而已,類似於寶馬或者奔馳的豪華品牌,豪車市場1萬億的市場,他就切20%-30%就夠了。他造車就是借著新能源的風口,重新搞一個豪華品牌,話說這樣的格局,你怎麽會成功?你的著力點壓根就不在任何電車技術上,而在服務、品牌調性、價格上下功夫,從根源上就錯了,BBA之所以是豪華品牌,壓根就不是品牌溢價,而是技術溢價,品牌溢價的建立需要好幾百年的時間。
但是李斌的這個想法,被李想間接地實作了。李想從小也愛玩車,李想的哲學是汽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家,從他最初創業的公司「車和家」中可見一斑。而基於這個想法,理想打造了冰箱+彩電+大沙發的產品,一下戳中了國人G點,依靠初期新能源車成本比較高的緣由,從價格上一下和BBA齊平了,從而建立了品牌和價格的調性,也使得理想成了新勢力中唯一率先盈利的。但實際上,理想的車也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動力系統還是增程這種老技術,電池用的是欣旺達這種山寨企業的,充分說明了蔚小理壓根不是什麽真正的新勢力,只是依靠中國大規模的汽車產業鏈優勢,從互聯網移植過來的PPT造車廠。但不可否認,理想率先逆襲上岸,實際上搶的是以前漢蘭達為代表的合資廠商的蛋糕。這三家無論從電車技術還是汽車技術,無論是電池、電機、電控,還是發動機、底盤等任何方面,都沒有為這個行業貢獻任何新的東西,但確認依靠中國市場拉動了需求,算是一種側面貢獻把。
所以,從商業模式來講,比亞迪、特斯拉是以技術優勢壁壘獲取市場優勢,在未來的汽車舞台必然繼續保持;理想靠品牌調性和獨樹一幟的設計殺出了一條路,估計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需要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小鵬和蔚來還在苦苦尋找定位,至今沒有發現盈利的希望,大概率會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