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四萬說車之三菱、奔馳、保時捷,那個SUV瘋狂的年代

2024-07-30汽車

做了半輩子的汽車媒體人,四萬大叔對於中大型SUV在不同時間點的狀態,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看到今天的理想L9、蔚來ES8、小鵬G9,和大眾途銳、豐田蘭德酷路澤、保時捷Cayenne相提並論,總是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的。

正是理想L9、蔚來ES8這種新勢力的誕生,至少在中國市場,我覺得對那些傳統的SUV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威脅。我承認全新換代的Cayenne在駕駛、操控方面的表現非常出色,但在中國,又有多少SUV使用者在乎操控呢?所以,Cayenne現在面臨的市場困境,我覺得是有跡可循的!

倒不是說,理想、蔚來這種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搭配就一定是中大型SUV走向光明的未來,回溯歷史,SUV的發展,其實每一步都是自己探索出來的。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奔馳打造自己的豪華中大型SUV時,連尋找合作夥伴,都是朝著兼顧硬核穿越效能去的。

根據媒體在1991年的報道,奔馳當時正在與三菱汽車接觸,希望借助日本方面對於帕傑羅越野車成功的經驗,打造一款新車以取代G級越野車在民用市場的位置。1991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年份,因為就在這一年年初,技術全面革新的第二代三菱帕傑羅剛剛釋出。

第二代帕傑羅有著全新的造型、底盤,還有同級非常有競爭力的「Super Selct」全時四驅系統,除了原本有優勢的道路適應能力,其越野表現也有了進一步的升級,整體有著非常強的競爭力。所以在此時選擇與三菱汽車合作,對奔馳來說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綜合競爭力非常強的全新技術平台交給一家老牌車企,去打造一款全新定位的車型,這一切聽上去都挺不錯的,而且也挺值得期待的,但也就是一年之後,奔馳和三菱的合作結束,具體原因不得而知,只被簡單概括為是一系列的技術原因。

互聯閘道器於這次沒有任何結果的合作其實並沒有太多詳細的資訊,僅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帕傑羅雖然有著同級較為出色的公路駕駛體驗,但相比德國人對於公路高速駕駛的更高要求,它仍舊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或許有人會問,那個時候的G級越野車開起來更為「農業」,也沒見德國人抱怨它呀?除了對國產車的包容,考慮到新車不再是「越野」的定位,對於公路表現有更高標準,其實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最終奔馳決定自己去研發這個中大型SUV的專案,配合其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工廠的完工,ML於1997年正式釋出,為這個歷史悠久的豪華汽車品牌,成功拓展了一個非常有潛力的細分市場。

這種透過合作的方式去探索,然後失敗,再繼續探索,最終獲得成功的案例在SUV的世界裏還挺常見的。比如保時捷Cayenne,大家都說它是挽救保時捷經營、財務危急的大功臣,但從保時捷SUV這個想法出現,到最後量產車型下線,所經歷的其實也沒那麽順利。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保時捷,總體而言,是一個相當危險,整個企業處在生死存亡邊緣的狀態。單一、老舊的產品,加上落後、低效的生產方式,這個著名的德國跑車品牌為了自救,還曾一度邀請大量來自豐田的管理人員進駐,來改善整個企業的營運狀況。

在想盡辦法度過了歷史上距離破產最近的1992年,保時捷對內部提出了一個「Third Porsche」的想法。之所以這個想法被概括為「第三個保時捷」,除了已經確認繼續走下去的換代911跑車,還有正在研發的全新入門級跑車的計劃,也就是後來Boxster,保時捷需要一個有著高利潤率,不那麽強調運動性的新車型來豐富產品線,而這就是「第三個保時捷」。

最初的「Third Porsche」想法包括了五個概念車型,經過多輪討論和研究,MPV和SUV這兩個方向被確認。保時捷MPV的想法來自美國,這裏是保時捷最大的市場。在對美國的MPV市場進行研究之後,保時捷發現MPV使用者在當時是沒有太過明顯的階級和收入區分的,低收入、高收入消費者都會選擇MPV解決通勤的問題,無論有錢沒錢,他們對於品牌價值、效能的要求都沒有那麽高。

而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大型SUV市場則不同,那些車主的畫像也與保時捷所期望的非常相似,而且這個細分領域在當時除了路虎攬勝,Jeep大切諾基、雪佛蘭Suburban外,也沒有其他直接的競爭對手。

不過,保時捷的資源不足以獨立研發這樣一輛高效能SUV,只能尋找合作夥伴,用最具性價比的方式來研發一款保時捷SUV。所以在梅賽德斯-奔馳ML釋出前不久,保時捷聯系了自己在史特加的這位鄰居,表示想以奔馳的新車為基礎打造自己的SUV。

保時捷曾釋出過對時任Cayenne產品線副總裁的采訪,其中透露了這個品牌對自己的第一輛SUV的總體方針——以奔馳ML的技術和零部件為基礎,設計和造型一定要突出保時捷的風格,底盤調校和動力總成一定要盡可能多的使用自己的資源。

梅賽德斯-奔馳很快就與保時捷達成了合作的協定,但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雙方就於1997年年末結束了這次合作,對外公布是由於「經濟原因」。

盡管SUV這個計劃遇到了挫折,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保時捷進入1997年之後的經營狀況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借著手裏有了一點閑錢,保時捷自己搞了一個規劃,用來承載計劃中的SUV專案。

當費迪南·皮耶希老爺子得知保時捷搞的這個規劃時,他安排向大眾汽車集團的高層進行了展示,然後在1997年6月,雙方正式簽約展開合作,以共享技術和生產資源的方式分別打造各自的高端SUV。那個粗糙的規劃後來被細化為Project Colorado(科羅拉多,主銷目標市場是哪裏,再清晰不過了吧?),它的成果正是Cayenne和途銳。

講了奔馳和三菱合作,還有保時捷和奔馳合作打造SUV不成的故事,其實是想表達,SUV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車型,它的可塑性非常大。所以,我們既不用執著於過去海外品牌給SUV下的定義,也不用對冰箱、彩電、大沙發這樣的組合表示不理解。

其實這一切都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而且反映的是過去或者當下我們出行的需求。這沒有誰對誰錯,或者誰就一定好,誰就一定差。汽車的世界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哪怕是SUV,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