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從這一封信是難以判斷背後的愛恨情仇的……
這種類別的信我以前見過很多,幾乎所有車企在下一年之前都會談論新一輪年降,只不過比例和規則有不同。
一般在零部件定點階段,會發一個商務假設,假設產量規模,mix,年降模式,模夾檢和器材的分攤等等,幾家供應商在完成技術澄清後,自己評估,參與競價,一般價低者得。此後隨著產品量產,進行年降。
不過,目前由於行業內卷,除了年降之外,還有商務降本和技術降本,技術降本比較好理解,換材料,換子零件供應商,換配方,設計局部更改等等來降本,而商務降本則是根據實際銷量,資金墊付形式,物流形式等和供應商談判。比如比亞迪某款車專案假設一年10萬輛,報價100元,實際年銷20萬輛,要求供應商報價降低10%,這種是合情合理的,大部份供應商也會配合。而如果銷量未達預期,還要求在基礎年降基礎上,再降低10%,這種要求就不合理,供應商會有情緒。
從郵件形式看應該是屬於商務降本。其中,不明確的在於,這個降本的前置條件如何,如果銷量超過預期,或者是增加了新車型進行攤銷,降本10%挺合理的。而如果就是硬降,那就不合適了。而且,這個郵件是比亞迪一方的需求,到底供應商執不執行還是一家一家談的。
有人說,這玩意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真不能這麽說,因為當下環境下付款有賬期一說,一些付款條件好的車企是月結或者3月結,而部份車企會拖欠1年,供應商墊款上車後很容易被拿捏,合作破裂前期投入大水漂,接受強降就是虧本慢性死亡。這十年以來,隨著自主品牌越來越強勢,供應商的生存環境確實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