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實在是太「敢」了。
最新一期的工信部申報資訊公布,比亞迪又一次「搞事情」了。這一次,比亞迪申報了大量新車型,全部增加了「內後視鏡安裝底座」這一選裝,都將配備前置三目網絡攝影機,為的是適配最新的純視覺高階智駕方案。是的,連10萬以下的海鷗、元UP都會適配。不用說,比亞迪又一次要掀桌了。
哪怕如今已經到了月銷50萬+的體量,比亞迪似乎依然沒有作為汽車巨頭的「覺悟」,還在不斷「創業」,不斷沖擊新的技術領域。這令很多人感到不解,按理已經處於優勢的市場定位,減緩技術更新速度,專心利用上一代平台的價值,才是最優解,曾經的豐田、通用們都是這樣。
為什麽比亞迪要一直掀桌,一直挑戰自己呢?【汽車很聽話】有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敢想敢幹,比亞迪的一路拼殺
最近,極越汽車「出事」的訊息刷屏了。雖然背後有巨頭撐腰,依然架不住兵敗如山倒,最終導致這個專案無人接盤。大家復盤,很多人提到,夏一平並非一個長期經營者。雖然做過很多專案,但都是順著新行業的大勢撈點好處,最終在汽車這個高度內卷的行業吃了癟。
而比亞迪,似乎就是極越汽車的反面。這麽多年來,主打的就是敢想敢幹敢堅持,甚至可以說一路帶起了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盛世。
比亞迪做二次充電電池起家,1997年正式進入鋰離子電池行業。2002年,比亞迪就已經成為諾基亞的第一個中國鋰離子電池供應商,並成功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可以說在消費類電子電池領域,比亞迪已經是成功者,當時是非常滋潤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宣布進入汽車領域,這在當時是巨大的賭博。理由是比亞迪判斷,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趨勢,自己有責任和機會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回過頭來看,有沒有大汗淋淋的感覺?要是沒有比亞迪,可能如今在整個汽車領域,國內企業的話語權都會低得多。
再之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之路,就是不斷搬開各種攔路虎。2008年,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雙模電動車F3DM上市;2011年,第一批純電動大巴交付商業化營運;2015年,釋出新能源車「全產業鏈+全市場」戰略;2018年,比亞迪舉辦了汽車行業歷史上首次開發者大會,釋出了IGBT4.0;2020年,比亞迪釋出刀片電池和DM-i超級混動系統;2024年,易三方問世,DM5.0問世。
在汽車行業這30年,比亞迪打破了太多的「不可能」。比如2015年的e5,就已經是800V平台(實際最高電壓752.4V,按照現在的標準也算是真800V了);比如在磷酸鐵鋰電池全面敗退之際,靠自己的刀片電池技術,解決了關鍵性的能量密度問題;比如把插電混動車的價格拉到了10萬以下,讓10萬級別的海豚也配上了熱泵空調;比如成為全球首家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產的傳統車企,可以說是all in新能源。
包括如今要標配高階智駕,比亞迪的每一次動作,都可以找到無數的理由說「沒必要」。但它就是要做,甚至頂著全行業的壓力也要做,這才有了如今的新能源盛世。
消費者喜歡,你算老幾?
很多人疑惑,比亞迪為什麽這麽喜歡「all in」呢?比如造電池,為什麽就不能方塊、圓柱都造,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同步走。再比如第五代DM,為什麽不能先在騰勢、方程式豹上放,過兩年再到漢、唐,再過兩年到秦、宋。這樣做,消費者不一定不能接受,友商反應也不會那麽大,比亞迪自己的輿論壓力也會小一些。
就像【讓子彈飛】裏演的一樣,最終也是賺老百姓那點「刀了」,何必那麽拼命?之前的合資企業不都是這麽幹的嗎?每次都這麽拼命,某種程度也是冒險。比如要是DM-i打不響,要是燃油車又「復蘇」,要是三元鋰電池戰勝了磷酸鐵鋰電池,比亞迪這樣的大手筆投入就不是「敢」,而是「莽」了。這裏面其實有一個關鍵問題,比亞迪不怕得罪人,只要做的是對消費者有好處的事,那就不怕輸。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剛剛過去的10月和11月,比亞迪海鷗的銷量都超過了5萬輛,已經遠遠甩開曾經的A0級小車霸主飛度,後者月銷量已經跌到了1000輛以下。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數據,比亞迪對於小車市場的統治力,絕對是空前的。要是按照以前合資車企的習慣,這車絕對應該「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但比亞迪偏不,最近新款的申報資訊,又是造型升級外加標配高階智駕。而且比亞迪還承諾,等車載冰箱研發完善後,也會配到這款8萬級別的小車上。這就是比亞迪的節奏,從來不搞「循序漸進」那一套,只要覺得這個東西好,就盡可能將價格打下來,然後是「上車」,「賣車」。至於友商不喜歡,消費者喜歡就行呀。
比亞迪太清楚自己的優劣勢了,打嘴仗,取得輿論高地,似乎從來就不是比亞迪擅長的。包括我們做媒體有時候也「怒其不爭」,有一些博主都顛倒黑白到那個地步了,怎麽還不起訴他?要是換成特斯拉、理想,他還敢那樣罵?以比亞迪的資源,明明可以輕易制裁這些人的。但比亞迪就是不做,只要不是特別過分,或者稍微認慫一下,比亞迪就會選擇「息事寧人」,結果就是這些人愈發囂張。包括到現在,明明比亞迪是真正的全球第一新能源車企,明明月銷都已經50多萬輛了。一看各大入門網站的頭條,還以為那些一個月賣兩三萬輛的新勢力才是「老大」呢。
怎麽說呢?比亞迪走的是「欺硬怕軟」的路線。在汽車行業,它做的是「掀桌」的事,逼著整個行業與自己一起進步,甚至連自營保險都上線了,幾大保險公司背後的力量可不是開玩笑的。同時,比亞迪又幾乎是最「慫」的主機廠。有時候大家也調笑,比亞迪是唯一可以隨便評論的巨頭。這種做法,簡直是「反人性」,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說白了,最終買車的還是消費者。比亞迪為什麽敢「賭」?因為它知道,只要自己能夠突破技術壁壘,真正把價格做下來,消費者是會領情的。畢竟比亞迪的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都下線了,這就是最大的底氣。就像當時秦PLUS DM-i上市,也有無數的博主還沒看到車就開始質疑,憑什麽比亞迪敢說自己比日系混動還省油?但最終,大家用過的都說好,比亞迪的梭哈大獲成功,也改變了整個汽車行業。
最近幾年,我們看到太多「精明」的企業混不下去了。像之前的威馬,早早搞定了「國資」,以為高枕無憂了,最終也是走向末路。現在的極越,號稱背靠幾大巨頭,來頭大得很,也是說垮就垮。比亞迪的一些做法看似「冒冒失失」,這麽大的體量,總去「搏命」似乎看著不合適。但本質上,只要抓住了消費者喜歡這一點,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