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没见着,就以我老家山东半岛来说吧。
根据老一辈流传,当地主流行螳螂拳,以七星螳螂和六合螳螂为主,其次是太极,梅花,形意,戳脚。目前只剩螳螂传承了。
传武的核心是兵器,拳脚功夫是开手用的。拜师进门先是站桩抻筋打沙袋,配合以套路和对练,给徒弟开手。这一阶段不求练的多好,只要反应跟得上,马步站的稳,拳脚打出去痛快、干脆利索就算合格了。之后练棍法,棍法精熟,做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兄出一棍可以迅速反应,自己出棍稳准狠即合格。之后练大杆子,从三米练到五六米,练熟之后教大枪,大枪练好了就可以出师。
如果根骨优秀,练的强肯吃苦,还可以继续跟着练,到这一步就算入室弟子。开始举石锁抗木桩,学习细致的徒手技法和刀枪剑戟各种各样的兵器,一般来说练的好的真传弟子也用来应付踢馆。家里有钱也可以通过孝敬师傅的方式买个入室。
这个流程据说通行于我们当地所有拳法。
老家也流传过几个高手,可以列举一下让你大致猜测一下古代传武高手的水准。
1.一个螳螂拳和太极拳高手,年轻时闯关东,一人一刀灭了一个小土匪山头(老人讲的原话是打杀了一座关东山),称得上我们当地第一高手。我爷爷年轻时曾见过他本人,当时他已老年中风,躺在门口躺椅上晒太阳,几个赶集的年轻人想和他试试力气,二对一掰手腕硬是没比过。
2.另一个也是螳螂拳高手,曾开拳房收徒,老家同村一个前几年去世的老人曾做过他入室弟子。实战经历没听说,但据家里老人讲,曾见他自己练功时单腿蹦上墙(农村土屋的院墙也就一人多一点高,大概两米不到),用手捏住屋檐滴水瓦来回移动(臂力尤其是指力应该极强了)。
3.清末捻军两次进入山东,我们当地称「闹徐州贼」。第一次进来的捻军据说纪律不错,不杀人也很少抢,但第二次就一路烧杀抢掠所过不留。我们当地各村分分做准备自守,听我爷爷讲我们村当时收集铁料造了一批火枪,还在村外一个比较险峻的山顶修了一座夯土城以备不测。我小时候爬上山去,土城已经被风化城矮墙但还能看出大致样貌。我们村没被捻军祸害,据说是因为村里几个大户下血本铸了一门炮(这里的血本不仅因铸炮昂贵,还因为清代私铸炮传到官府是死罪),捻军过村时开了几炮,对方估计觉得打这种村子损失太大,直接走了。
第三个传武高手不是我们村的事,而是北边一个大镇子。捻军过境时被砸开了一座城门,一个老拳师手持丈八榉木大枪,一人堵了一个门。捻军进攻受挫,列「铲头阵」(老家老人原话,铲头是本地土话中的一种三角形犁头。铲头阵据形容应该是网上常说的锋矢阵。一种方阵变种,前窄而后宽,后一排比前一排依次多一人,前后两排交叉站位方面后排将长兵器前伸攻击,增加迎敌兵器密度)进攻,老拳师立在成门外,背靠城门一人挑了一个小阵。捻军随后派出了一个年轻人手持刀牌迎战拳师,据说老拳师大枪密不透风年轻人不得近身,只能用盾牌护住身体只躲不攻,在老拳师力气跟不上后,旁边一个旗手突然上前大旗一挥挡住老拳师视线,刀牌手立刻上前讲他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