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门可罗雀的早餐供应要不要取消?社区食堂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商议

2024-12-07社会
「北外滩·滨芬食光」社区食堂负责人朱凯忠有点想不通,通常情况下,社区食堂「肯定要搞」的早餐,真开出来了却少人问津——最淡的一天,早餐时段才数人光顾。
「早餐供应要不要取消?」在社区食堂运营一个多月后,眼见早餐没有起色,朱凯忠找到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一起商量。
「要不要早餐,听听居民们怎么说。」对方回复。
于是,围绕「早餐是否取消供应」这一议题,北外滩街道昨天组织食堂周边3个居民区十多位居民代表,坐到一起议一议……
「一步到位」反而没人埋单?
「北外滩·滨芬食光」社区食堂位于百官街18号。过去一个半月里,午餐生意不错,晚餐顾客量也符合预期,但早餐逐渐成为「拖累」。议事会上,朱凯忠拿出近半个月的早餐运营情况汇总表,大多数时间早餐只能卖出四五份。
正餐受欢迎,说明在这里设立社区食堂确有需求。而且,同在虹口区的大多数社区食堂都供应早餐,不少还是根据居民意见增添的功能。
北外滩街道组织居民代表坐到一起商议早餐是否取消供应。
这次,新开办的社区食堂让早餐供应「一步到位」,怎么反而没人埋单?
「贵」,是现场居民提及最多的字眼:「馒头比旁边小店贵5角钱」「油条比转角铺子便宜1块钱,但还没人家三分之一大」「酒酿圆子都是5块钱一碗,人家碗比你大一圈」……
居民们这样举例,而朱凯忠也掏出文件夹里的图片展示——会前,他特地拍下食堂早餐各品类的外包装打印出来,「我们选用的食材是大品牌,成本肯定比附近小店高」。
就拿油条来说,这里进货的是某品牌小油条。起初食堂卖2元一根,居民反映周围2.5元能买一大根油条后,食堂调整为1.5元一根。「一样的小油条,旁边某快餐品牌卖六七元一根,不也有人买么?」朱凯忠觉得,好像又不是价格的关系。
居民王阿姨这样分析:食堂周围一圈都是老弄堂、老房子,居民老龄化程度高,不少老人习惯早餐家里做、家里吃,食堂主要用来解决正餐的「买汏烧」问题。另外,跟周边店铺比,食堂的早餐品类有些单一。食堂旁就是乍浦路,对面是四川北路,烟火气十足。附近100米内,油炸、蒸煮、现烧的早餐品类几乎应有尽有。
食堂到底应该供应怎样的早餐?在之前的「滨芬议事会」上,大家也讨论过。综合街道、居民的意见,食堂得与周边小店差异化竞争,优化环境;同时避免油烟、噪音扰民,只能以蒸馒头、粗粮,以及炒面、粥品为主。「翻不出花样,吃两天就不想来了。」王阿姨的观点得到不少居民认可。
「社区食堂的早餐在周边有太多替代品,我赞成取消供应。」居民刘老伯直接说。他感到,刨去物料成本,社区食堂为了办一顿早餐,从清晨5点就得开店,还得配齐大厨、辅工、收银、服务员,人力成本也远超周边小店。「既然早餐并非刚需,不如及时止损。」
取消早餐省下的钱怎么用?
「同意取消。」在议事会的投票环节,现场居民代表都举手赞成。
现场居民代表举手表决是否取消早餐。
朱凯忠当即表态,会把取消早餐供应节省下的成本用在提升食堂运营水平、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把优惠、福利留给更多人,也把钱花在刀刃上」。
参加议事会的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观察:这间社区食堂从开办之初,就一直强调以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难题,「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开业前,街道聘任多位居民代表担任「滨芬社区议事员」,组织多场「滨芬议事会」。「设立议事会、议事员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社区食堂的发展因地制宜,让企业与街道、居民一开始就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
筹建过程中,有居民担心排烟管道影响环境,「滨芬议事会」就开到施工现场。优化方案,打消居民顾虑,施工很快推进。食堂楼顶种着不少居民家的花花草草,但常年疏于管理,「滨芬议事会」上,有议事员提出此事,食堂装修时,运营方主动在屋顶规整了花草,还重新铺设了防水地面,方便居民日常使用。
就连食堂名称「滨芬食光」,也是居民投票的结果——以「滨」字体现北外滩滨水特色,而「芬」则有三层含义:食堂旁昆山公园的花草芬芳、社区食堂的饭菜飘香、健康讲座的书香浸润。
议好了取消早餐,居民们又开始为食堂发展献计。
「北外滩·滨芬食光」社区食堂过去一个半月里午餐生意不错。
居民郭老伯去过不少社区食堂,他发现这里素菜8元起步,有的食堂5元就能买到绿叶菜,「希望把省下的钱补贴到素菜价格里」。
「缩减人员。」曾经营饭馆多年的居民黄老伯说,食堂最多能容纳68个人就餐,中午光是打菜员就配了6名。
刘老伯想得更多,他建议街道与交警协商,在食堂门口设置临时停靠区,方便开车的上班族顺手买个饭菜带回家,为晚上的食堂带来更多客源……
朱凯忠打开本子,一条条地记下来,「能改的今天就改,要从长计议的,我们也会好好想想」。
作者:单颖文
文:本报记者 单颖文图:单颖文/受访者供图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