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两年多前,有一个很平常的晚上,孩子突然说到了害怕死亡。
我本来的意思是要跟他探讨一下,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基本上必经的磨砺。结果孩子一听到死亡,直接就哇哇大哭。后来询问才知道,他希望我们永远地陪伴,而不是突然的消失。
当然,孩子是一厢情愿了,他不知道,有一天亲人离开世界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长大了,已经完全的有能力来面对这个简单又复杂的社会,但当下的他显然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无从想象周围亲人离世的场景,他好像只有哭才能够拒绝死亡,拒绝很悲伤的这件事。
记得看葛优舒淇演过的【非诚勿扰2】,其中有一段经典的李香山为自己举办生前葬礼的场景,用他的话说,死后谁知道什么样,现在生病了才知道生之可贵,才知道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遗憾。我想这个场景并不是抒发遗憾,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当下,因为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对于孩子来说,死亡确实是一个很难讲通的事情,但遇到【寻梦环游记】发现,其实死亡也没有那么的可怕了。这部动画将生死变得让孩子特别容易接受,同时那首由毛不易演唱的中文歌曲【请记住我】也流传很广。
所以,当遇到这本【天上星】的时候,孩子没有任何的排斥,反而认真的读起来。
这本【天上星】是由姚晓虹老师所著,小说娓娓道来,故事的冲突性不大,但选用了倒序表述,整体上的安排也非常的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也很吸引他们的目光,愿意一点点的读下去。
呦呦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看到小男孩的样子,就可以想象呦呦的爸爸应该也差不多,否则哪里养得出来一个这么喜欢耍的小朋友。
爸爸说:」呦呦,你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
呦呦却说:「但你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这种日常亲子的「打嘴仗」发生在父子之间是太常见了,父子好像是仇人,安静的时候还好,一旦一方不让一方,就会避免不了的出现「矛盾冲突」。但父子之间除了这些斗智斗勇,还暗藏了温情。
父亲总是表现得好像对自己的孩子不那么「爱」,但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他比任何人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表达没有像妈妈那么的直接。
小说一开始先从回忆爸爸与呦呦之前的一些名场面开始,特别是那句「 故乡是人类的童年。死去的人最后都会回到故乡。」 ,它完全的概括了整本书的基调与中心,但没有那么的悲伤表述。
呦呦接受不了爸爸的死亡,他沉浸于爸爸曾经带给自己的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里面,不允许任何人提爸爸的死亡。当然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关注不到妈妈的情绪,他只是关心到自己的内心,爸爸再也不会跟自己斗了。
呦呦走到自己的秘密国度,发现了酒瓶子的秘密,然后他偷偷喝光,但哪怕醉酒,依然说着对妈妈爸爸和妹妹的爱。
爸爸一直出现在故事之中,就好像爸爸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随着呦呦的成长,这些沉重的气氛,慢慢地散开,直到他们带着爸爸的骨灰回到故乡,将爸爸与故乡放在一起,再也不会分开。
呦呦慢慢地知道陪伴妈妈,慢慢地懂得哄妹妹,甚至还有了两个跟屁虫的朋友。
当然,妈妈也慢慢地变得不一样,变得更加坚强。
爸爸的T恤成了呦呦的睡衣,就像爸爸的怀抱一样,天天给呦呦安心,爸爸一直都在。
呦呦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但呦呦的状态变得稳定,相信有一天,他也会像爸爸一样,保护着妈妈妹妹,还有更加关注和照顾自己。
死亡一直都是很多人的忌讳,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更是连提都不敢提。但现在【天上星】却将死亡变得像看故事一样,抚慰受伤的心,更真切的认识到,死亡其实也没有那么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