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如何带宝宝看博物馆?

2019-05-29亲子

带娃上博物馆是否让你头疼?是否孩子也闹腾,你也没看好? 其实用一张纸,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下面教你如何 用一张纸带娃参观博物馆,实现学习过程游戏化、学习目标项目化

1【啥是「博物馆疲劳」】

「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在年老时写下这样的诗句。

作为一名博物馆课程设计者,我觉得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博物馆的模样。

博物馆包罗艺术、历史、自然、科技、军事等世间万象,我们只需要一次预约或一张门票就可以饱览人类上千万年间的文明创造,与大师作品近距离接触,还能感受策展人精心设计的、力图表现超越展品的观点和见解,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划算了。

在我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每到节假日,各大博物馆都是孩子的身影,家长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看展,希望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受艺术的熏陶……

霸!特!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兴致满满带娃看展,刚刚开始明明还没走多少路,很快就疲惫不堪,脚掌酸疼、小腿肿胀,博物馆的椅子似乎永远不够坐;加上孩子吵闹喧哗、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而导致心理上情绪焦躁,甚至想要马上离开。转念一想,好不容易带娃来一次,不看够本怎么行?催娃上路,继续!结果每次看展回来直接累倒在沙发上,展览的内容也因为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忘得差不多了。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 「博物馆疲劳」 ,因为看展时总是保持背手、弯腰、身体前倾等姿势,肌肉长时间紧张;加之在封闭环境中不断思考诸如「这个为啥也是艺术?」之类的问题;更不用说身边还有一个满是问号的「小天使」了。

如果你常常中招,不妨采用一种非常适合3-6岁家长带娃看展的方法—— 「one paper」游戏法 ,试着用一张纸带娃玩转博物馆。

2【一张纸能干什么】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是3-6岁。

3-6岁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认知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还需要公共教育的熏陶。这个时期,让孩子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培养起初步兴趣很关键。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的大多数博物馆研学产品针对的是幼小衔接和学龄阶段的儿童,我从事的一直也是这一阶段的博物馆课程设计工作,因为 孩子在6岁以后更适合参加PBL项目式学习活动,而3-6岁的孩子由家长亲自引导和陪伴效果更好

博物馆启蒙教育阶段不必强求孩子看懂博物馆里面所有的展品或接收所有信息,能够培养看展兴趣,感受博物馆氛围就已经足够。

「one paper」游戏法的核心理念是 通过一张纸「建构-解构-重构」一个展览,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享受博物馆时光的同时不仅有输入,更有所输出,三个环节对应培养的是孩子的观察力、思辨力、表达力 。这个方法的优势是对绝大多数家长非常友好,既不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几乎人人可以使用。

前段时间,国家博物院举办「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我非常感兴趣,正好也是一个尝试这个方法的好机会,因此我自己制作了一套模板,以此次展览模拟了一把(实在没有亲孩子可以当小白鼠)。下面就把这套方法的步骤和我的实操栗子,希望能够与各位家长交流。

第一步,寻找宝藏。

在看展之前提前寻找一些这次展览的介绍,挑选几件「关键」展品作为宝藏 ,这几件展品可以是孩子有可能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与平时生活或读过的绘本相关的展品。这个并不难,一般比较大型的展览在开展当天都会有一些报道,其中多有精美的展品图片。如果是常设展览,在博物馆的官网或公众号也可以查到展览信息。

选好「宝藏」后,把这些展品的照片打印到一张纸上 ,可以是全图,也可以是局部。带着这张纸出发,在展馆中让孩子玩一次寻宝游戏。孩子每找到一件就在这张纸上打一个对号,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写下展品的名字,直到孩子全部找到,就算闯关成功。以乐器展为例,我选择的乐器是:贾湖骨笛、夔龙纹编钟、瑟、筒钦等八件。如果有条件可以听一听讲解,但是这点并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

这就是 建构 ,建构起这次观展的架构,也是在孩子心中建构起对这一展览的整体印象。

我在「寻找宝藏」这一环节挑选的是贾湖骨笛、编钟、瑟、筒钦等八件非常有特色的展品,其中有一件还是演奏乐器的唐三彩乐俑。这里展品的挑选也为第二步做好了准备哦!

接下来就到了 寻宝环节 !我和妈妈择日来到国博(也算是亲子游啦),我带着准备好的地图开始了寻宝之旅。从前逛博物馆难免腿酸,再喜欢的展览逛着逛着也会疲劳,这次不一样,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进展厅之前暗暗想着一定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宝藏,但是依然被这些或久远或精致、熟悉或不熟悉的乐器迷住了。用了二十分钟,我终于找齐八件展品,一一写上了名字。图片和实物带给人的感官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比如筒钦在图片中并不起眼,以为就像唢呐,但是实际上有3米多长,占了整整一个展区的面积,据介绍演奏时需要一个人扛在肩上,另一个人来吹奏。还有被称为「华夏初音」的国宝乐器贾湖骨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很难想象在8000多年前祖先们就已经能制作出如此精准的乐器,吹奏鹤骨与天地万物神灵交流了。(偷偷说一句: 在童行学院时空之旅APP【乐器的起源】这一课就能见到贾湖骨笛哦 !)

对于小朋友来说,在一个展览中聚焦了几件藏品已经足够,这场展览的讲解牌内容很丰富,能够帮家长大忙。 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哪些藏品非常感兴趣,也可以拍照记录下来,待回家后在第二步、第三步中进行交流

第二步,百变藏宝阁。

当在博物馆里完成寻找宝藏之后,可能会发现孩子对展览的某一部分特别感兴趣,或者对某一件展品很好奇,它可能在家长所准备的宝藏中,也可能是宝藏以外的。这时就可以 拍照记录,回家后针对孩子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讨论 ,引导孩子谈一谈对展览的看法,或者画一幅画来记录自己的收获。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孩子一般会很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并探索下去。

为了保存这些探索内容,家长不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 「藏宝阁」 ,用来存放博物馆的手册、纪念品、藏宝图和探索过程的记录。这就是解构,在这个过程中,展览被孩子的兴趣解构为片段,家长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与孩子一起进行课题研究。这是家长深入了解孩子兴趣和需求的好时机,更有利于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藏宝阁的玩法很多,可以说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我在这一环节第一个设计是 分类

3-6岁正是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时机,例如我选择的八件展品,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有弦和没有弦两类、从演奏方式上也可以分为吹奏、敲击、弹拨、弓弦四类,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乐器还有许多分类方法,这些可以先给孩子建立一个基础,更深入的问题可以留待他们未来去探索。

在这一环节也可以 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 ,例如我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宝藏骰子的小游戏,把孩子感兴趣的藏品制作成骰子,一边玩骰子,一遍说出藏品的名字,玩过这些游戏,看展的收获孩子想忘都难。

第三步,我的博物馆。

经过了前面两个环节,孩子已经对展览内容有了自己的一些朦胧的理解,这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当一回 策展人 ,自己策划一个家庭博物馆。孩子自己选择展品、布置展厅陈列、规划参观路线,最后化身小小讲解员,给家人朋友们讲解自己的展览。

这就是 重构 ,重新构建一个展览,让孩子对博物馆的构成和运行有所了解,下一次,孩子一定会发现更多博物馆的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的展厅用的是家里的收纳盒,将宝藏图片裁下来,贴在收纳盒中,再布置好地毯、展柜,画好展览路线,这样一个家庭博物馆就做好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许多东西稍加改造可能就成为了一件乐器,平时孩子们在幼儿园制作乐器的小手工刚好派上用场!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办一个自制乐器展或一场小小的演奏会,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回忆呢?

家庭博物馆 的理念也可以融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孩子都可以选择一个主题策划一场自己的展览,展示自己的收藏,表达自己的见解。

以上就是「one paper」游戏法的玩法和我的实践。其实这个方法不必囿于形式,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将 学习过程游戏化、学习目标项目化 的理念。当有了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和轻松的方法,带娃逛博物馆再也不用担心疲劳和无趣了。

「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教育家蒙特利梭的这句格言被写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提醒人们儿童与博物馆并没有高墙相隔,也没有鸿沟不可逾越, 孩子天然地与艺术亲近,且潜力无穷,很多时候只需要发掘一个兴趣点,孩子们就能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领作用极为重要 。希望通过这种引导,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将博物馆变成自己的乐园,它带给孩子的是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通达的底层思维,或者,比这更多。

如果这篇文章帮助到您,欢迎 点赞、关注、评论 ღ( ´・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