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哭的时候,不管他,他哭累了会不会就不哭了?

2020-11-03亲子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孩子哭得很凶,大人安慰说,别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往往得到的结果是:孩子哭得更凶了。

而如果是忽略他,置之不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确实会有些降噪效果(因人而异,有些娃不吃这一套),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你是那个孩子, 你为什么不哭了

这时候复杂的情绪底色里,有不被爱的疑惑,害怕不被爱的恐惧,以及安全感缺失带来的不得不强大起来的悲凉。

成人世界不也是一样么,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就事论事,很多时候吵得凶只是希望被看见。

对孩子来说,情绪被接纳,问题甚至会就不攻自破。

都说父母的爱可以有原则,但一定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糟糕状态下的情绪,便是无条件的体现点之一。

不要用训练杂耍的方式训练孩子

因为心理创伤是不可逆的。

总会听到有人说驯兽是在驯兽的时候会逆向引导,最终掌握拿捏的控制权。

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不听话就打一顿,孩子听话就给予奖励,但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不听话」其实都是父母缺陷的投射,应该从更本质的问题来分析,而不是单纯地训练「条件反射」。

就像在「鲸鱼实验」里看到的那样,预期可以激发潜能,人的行为不会超越他的认知。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人们在水里放上一堵墙,把鲸鱼和食物隔开在两边,鲸鱼刚开始会猛烈的撞击玻璃,但多次重复不能到达之后,即使拆除玻璃,鲸鱼也不会再去游向食物的方向。

如果通过训练动物的方式来训练孩子,当场的效果也许会很好,但长期来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会表现出两个倾向性,一是极度软弱,二是极度叛逆。

当然,如果你家娃心理足够强大,性格足够皮实,以上两点皆可忽略。

下面我说说最重要的一点:

心疼就对了

很多简单的道理往往都是跟着直觉走的,大道至简。

包括这份心疼,其实都是自然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筛选出来的重要状态,生命的演化和基因的传承都是奖励这份心疼的,在另一个维度上来说,它就是道。

育儿中的直觉,尤其是母亲的直觉,尤其是婴儿在早早期的发育阶段时母亲的直觉,往往都是对的。

我怀我家大宝的时候,我妈也曾经向我推介过这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训练方法,说是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不哭才能抱抱,带娃会轻松很多。幸好我当时读了西尔斯的亲密育儿大百科,一岁之前给了娃无限的宠爱,既放过了孩子,又放过了我自己。

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就需要处理一些刻意为之的情绪,不能再像新生儿阶段的无限宠爱,6岁之前需要适当立威,当然不是打骂,一定是在充分的爱的前提下,规则共识在先的威严。

我是龙小美美,俩娃妈,育儿中修行成长。深度思考,用心解构教育行为习惯和考试;干货科普,科研精神理性种草。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龙小美美 ,一起修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