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飞(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科技战略咨询。科技智库是以科技战略和科技决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任务,通过有效发挥前瞻预判能力、前沿交叉基础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综合集成能力开展决策咨询的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智库体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智库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汇期,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科技智库应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专业化、科学化和学科化的优势,融通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提供高质量决策支持、助力高效率要素配置、营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立足「国之大者」民之所需,瞭望世界科技前沿。当前,面对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迫切需要科技智库主动聚焦引领性科技创新议题,迅速响应、大胆探索,既服务「国之大者」的前沿性领域,也服务民之所需的应用性场景。第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确立战略科技方向。聚焦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等战略重点以及行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激发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从0到1」「从1到N」的重大创新成果涌现。第二,协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紧紧围绕「四个面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破解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堵点和难点。第三,开展创新发展、科技管理等规律的理论研究。探索符合高水平科技智库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以科学的方法体系和强大的专家网络,把握创新要素流动和开发利用的新规律、新趋势。统筹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提出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创新发展方向和任务部署。第四,制定遵循技术和产业演化规律的重点规划。围绕未来产业提出发展路线图,系统谋划目标,精准制定举措,合理统筹安排,前瞻性布局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产业新赛道。
战略谋划科学建言,激活创新要素配置效能。科技智库服务科技创新决策需求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前瞻性研判、预见性谋划、储备性探索和长期性积累,推动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的决策咨询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激活创新要素配置效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一,通过「小中心大网络」的组织形式,着力汇聚和发挥战略科学家等顶尖科技人才的领衔作用。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战略科技力量,跨学科、跨部门、跨组织共同研判前沿科学和产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推动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科学发现与突破性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创新要素的突破效应。第二,在数据分析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为科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科技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和配置,促进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创新体系有效互动与高效协同。推动一批战略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科学工程落地,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的聚集效应。第三,从科技规律和科技影响出发,促进战略咨询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实施政策评价,有效推动政策落实。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智原则,充分发挥柔性引才的优势。联合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和政策专家共同参与科技政策制定。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的互补性,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并产生1+1>2的效果,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的联动效应。
服务新型举国体制,构筑开放创新生态。科技智库应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开展深度调查研究,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第一,服务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攻坚合力。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智库中专家库、信息库和数据库的资源,推动建设具有全社会动员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下的全社会、多部门、跨领域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局面,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动能迸发。第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科技智库是贯通「政产学研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桥梁。需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生态等方面优化和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协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第三,推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新型科技智库矩阵和智库服务网络。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加快科技资源「引进来」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国内外技术管理标准逐步贯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到更大的自主创新发展空间和科技话语权。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