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说到医疗影像AI软件,大家更多的是把它们归类到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这个没毛病,但换个维度,医疗影像AI软件在医疗领域,属于医疗器械软件,并且可以被具体归类到「影像后处理软件」细分类中。
影像后处理软件,作为一个细分领域,在整个医疗影像软件生态圈中,长期存在,由来已久。
在这个领域,存在着一批老牌厂商,各自拥有王牌主打产品。传统上,这些产品大多采用单机工作站形式,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像后处理工作站」,或简称工作站。
在国内,普及度比较高的,有GE的AW、西门子的Syngo,以及飞利浦的星云工作站等。这一类工作站,大多跟随GPS的设备配套销售,与CT、MR设备一起打包,进入医院。
在国外,还有一些独立(或曾经独立)的「纯」软件厂商,依靠开发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起家,其产品也很能打,得到国外很多医院的认可。这方面的代表有TeraRecon,Vital(不过Vital很早就被收购了)等。
设备一线大厂也好,独立软件厂商也罢,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推出的影像后处理工作站产品,都非常优秀,几乎可以说是放射科影像医生,尤其是放射技师,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是绝对的刚需。
除了「优秀」,这些老牌工作站产品,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集成了很多专科影像应用。每个应用后面,都有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算法来支撑。同时,由于这些工作站软件起步很早,都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历史,所以它们集成的算法以2016年之前的传统算法为主,深度学习的算法很少。当然,有些应用算法也采用了神经网络或其他机器学习方法。
与AI新势力同行的老牌厂商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近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AI大潮之下,这些老牌影像工作站,有哪些新的发展或亮点?作为老牌厂商,它们如何与迅速崛起的AI新势力对抗或合作?
本来差点想把本篇文章的题目也写成,前浪回顾,或致敬前浪啥的。但终究觉得,太网红了,不合适。咱还是起个朴实无华的题目吧。
后续,也会在「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这个大题目下,与大家做一些持续的分享。分享的内容会比较简短,都是一些比较「肤浅」,没有深度的内容,所以在分享之前加上了「点滴」二字。
好了,开始今天具体要聊的题目:「肺部CT密度分析「。
Vitrea——CT Lung Density Analysis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AI公司都火速研发了相关的AI产品,参与支援抗疫。偶然的机会,注意到作为老牌厂商,Vital公司也有相应的抗疫支援行动。
只是Vital并没有推出新的产品,而是把之前推出的CT Lung Density Analysis模块,向各大医院开放,免费使用90天。这里说明一下,Vital一家专门做医疗影像后处理软件的公司,之前被东芝医疗收购,后来随着东芝被佳能收购,现在成为了佳能医疗的一部分。咱们这里不管这些商业的收购,重点看产品功能。
一图胜千言,动图顶万言?先来看图。下面的动图就是来自于Vitrea的CT Lung Density模块。
动图中的文字,概括了功能重点:通过不同的渲染颜色,来区分显示肺部组织的不同密度。图片来自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图中,蓝色区域对应高密度组织,也就是病变组织;黄色区域对应正常组织。
下方的图片中,将解剖标本图片与渲染效果图进行了对比,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css-19xugg7{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2cv0pi"> .css-12cv0pi{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height:100px;-webkit-box-pack:center;-webkit-justify-content:center;-ms-flex-pack:center;justify-content:center;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50px);}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