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江浙地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吗?

2015-09-22知识

我家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老婆宁波余姚人,我们现在住在新西兰。

首先要看比什么,发达国家水平有很多个指标,

比如比基础建设,新西兰最繁华的奥克兰还赶不上中国一个四五线城市,可能还比不上许多县城。

比如比交通,新西兰别说高铁了,最近刚开的汉密尔顿到奥克兰的小火车开的还没汽车快,都快被喷惨了

比如比政府效率,新西兰是蜗牛,江浙沪则是猎豹

比如比饮食,基本上是降维打击,而且是很多个维度

比如比生活便利性,江浙沪包邮、低廉的外卖、打车等等,这些在新西兰你想都不要想,自己开车去买吧,快递我之前买了一些维塔工作室的手办,从惠灵顿快递到奥克兰居然用了2周~~~快递费贵的要死。

比如最低工资,新西兰目前是20纽币每小时,江浙沪呢?我老婆是浙江余姚人,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的,最早在药企工资只有几千每个月,后来去当数学老师也不到10万人民币一年。

比如退休工资,国内是要交五险一金至少15年吧?新西兰目前是双轨制,一是KIWISAVER,和国内的养老金类似,但是这个钱你要选择放在哪里,这里有很多机构代持帮你投资,基本上你的收益是远大于你的投入。二是国家养老,你哪怕一天班也不上,到了退休年龄国家也给你养老金,根据你是单身与否来计算你的领取标准。下面是目前的标准(单位都是纽币)。

  • 单身人士,每两周税前 981.46,税后每两周发放 847.66
  • 夫妻二人都满足新西兰养老金领取条件,每人、每两周税前 902.58,税后 782.44
  • 夫妻二人其中之一满足养老金领取条件,每人、每两周税前 744.54, 税后 652.04
  • 另外,冬季还有每周几十元的取暖补贴,也会一并发放
  • 比如医疗,江浙沪的普惠性医疗肯定是便宜划算,大病的话有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但是据我所知,还是有一些人无法承担不可报销的小部分。新西兰则是先去找家庭医生,一般几十纽币一次,开药的话处方药很多地方都是免费或者收几纽币。如果家庭医生解决不了的就得去医院,全部都是免费的,包括两年以上的工作签证也可以享受。但是大病去医院就有个优先级别,高优先级别很爽,那些低优先级别的是真的要排很久,几天?几个月?甚至上年,病都好了或者人都死了的案例还是有的。

    比如一些福利,江浙沪现在多少天年假我不知道,我离开国内时候反正没休过年假,就是全国假期。而且很多假期还得调休,使用我的周六日。新西兰现在是除了全国假期以外至少4周年假,有的公司会给5周或者更多。

    比如一些隐形福利,对于残疾人的帮助,新西兰的停车场是必须有残疾人停车位的,残疾人可以驾驶特殊的车辆出行,另外残疾人的辅道什么的到处都是。对于单身妈妈的帮助,单亲妈妈可以拿很多补贴。对于小两口的帮助,国内很愁带孩子的问题,新西兰是半岁就可以去送到类似于幼儿园的地方,每周免费20小时,你还要多点时间就花点钱,百八十的也没多少。还要什么奶粉金啊,读书的补贴啊等等

    类似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新西兰没有996,比如新西兰到处都是并且一卡通用的免费图书馆

    我老婆刚来新西兰觉得这里是大农村,哪里都不好,比她家余姚差远了,但是住了几年了现在还是觉得这边好,当然这个是我们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我是个人觉得江浙沪还有许多细节工作要做,比如对于底层等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

    等江浙沪的洗碗工,扫地工也和这道题许多参与者一样拿着高薪,可以住得起还不错的房子(租或买),可以每年出去旅旅游,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等江浙沪的小年轻可以轻轻松松工作不加班不那么累不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每年都可以出去玩玩的时候,江浙沪应该才是真的到达了发达国家水平。

    二次编辑:

    发现大家都纠结于我说的教师待遇问题,因为我说的是多年前,所以不代表现在的情况,特此申请一下。另外大家的关注点似乎只有薪水,其他内容都是视而不见,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三次编辑:

    大家觉得我用现在的新西兰标准对比之前的国内工资不合理,的确如此,所以我找了一下,1997年新西兰最低是7纽币,当时汇率1美金可以兑换1.9纽币或者8.29人民币,所以7纽币差不多等于30人民币,所以现在中国哪里的最低工资到达了30人民币每小时?这样反过来对比是不是更加明显一点?

    现在最低是20纽币每小时,一年52周,每周40小时(休年假也是拿钱的)。算下来是41600纽币每年,除去必须交的税和ACC以及非强制性交的kiwisaver(类似于国内的养老保险)还剩下33993.76每年,每周薪水大概是653.73纽币约等于3066.05人民币(新西兰都是发周薪)。所以江浙沪所有人能拿到这个数字么?每周3000多,一个月1万2。我相信很多人能拿到,但是肯定不是全部。

    另外大家说物价问题,不能折算人民币,这个是对的,我们按照周薪653.73计算购买力,基本上单人租房包水电网去合租的话每周150~300之间,看你住哪里,住什么样子的,我们按照200计算吧,就还剩下453.73纽币

    这里肯定是要开车的,二手车几千到几万纽币就能搞定,我老婆开的雷克萨斯IS250,当时是1万2买的,我自己是尼桑天籁但是年头长了点,当时5000纽币买的,我们默认有车了,所以只计算油费。说实话这个不太好计算,毕竟要看你开多少公里,我家经常出去钓鱼和抓螃蟹所以挺费的。但是一般来说每周100公里差不多了。就算10个油吧,现在油价2出头,那么就是20多纽币,我们按照23.73计算,那么还剩下 430纽币你用来生活。

    这个是本地超市paknsave的连接,不确定大家是否可以打开,比如龙虾尾巴10纽币一只,比如牛油果3个5纽币,比如牛排10~20纽币一公斤,羊腿15一公斤等等

    基本上你自己做天天吃牛排、羊腿、牛奶、水果啥的一周150差不多。但是如果出去饭店吃就得多花很多。我们算200吧,一周还剩下230纽币。

    说实话230你也干不了啥,基本上你都会花掉买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周光。比如花20~50买张机票去南岛玩两天;比如去滑雪、出海钓鱼啥的;比如买点衣服啥的

    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情况

    四次编辑,

    许多人对新西兰的印象还是农业发达,不论是GDP构成还是出口,因此我去统计局看了看2019年的数据(新西兰的所有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这项指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了,透明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你可以每天看到几点几分谁说了啥,全部录像都是可以查看和追溯的,小的你去看看公司去年领取了多少人的补贴)

    根据图标可以看出农业的占比真的很小,primary里包含了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四个项目。

    统计局链接和截图如下:

    Which industries contributed to New Zealand’s GDP?

    Top 10 industries

  • The bar graph shows the top 10 industries (out of 31) that contributed to New Zealand's GDP for a selected year. Each bar re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to value-added.
  • Select a year on the slider (1972 to 2019).
  • Industries on the graph are grouped into four broad industries:
  • goods-producing industries – manufacturing; electricity, gas, water, and waste services; and construction
  • primary industries –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ing, and mining
  • service industries – wholesale trade; accommodation and food services; retail trade; transport, postal, and warehousing; information, 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nance and insurance services; rental, hiring, and real estate services;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admin support services;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service industries
  • taxes on production – includes GST, import duties, and stamp duties.
  • The doughnut chart presents the share of each broad industry to the total production economy of New Zealand.
  • 五次编辑:

    大家基本友好提问的,我都会回答,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叫sleepness的朋友讲的话和问的问题都很莫名其妙,我看了看他的回答也觉得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感觉。

    我个人认为知乎是一个友好的平台,为大家答疑解惑,认真讨论的,而不是充满戾气的

    六次编辑:

    我从来没有过扬X抑X的行为,全程都是阐述实际情况,并且我早前声明了这是我的个人情况,不代表大众。然而似乎触怒了很多人。像下面截图这位,我不去辨认真伪,他的朋友或许真的补课每小时500起步,但是这个数据是常态吗?抛开全国范围,就算是江浙沪能达到每小时500的补课也不常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