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无锡人那么爱吃甜?

2015-06-03知识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无锡更懂甜的滋味。

甜感基因,缘起江南

锡城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的 「甜感」基因 ,非当地人不能领会,无锡人对甜的执着,源于过往时光淬炼的江南。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 太湖平原 ,自古便有着 「苏湖熟,天下足」 的美誉。 「饭稻羹鱼」 ,正是对吴人饮食结构的经典描述。

温暖湿润的气候也催生了诸多天然物产, 无锡阳山水蜜桃 就因甜如糖水闻名全国。每到七月桃子成熟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将锡城瞬间淹没, 柔软多汁、个大香甜 的水蜜桃,征服了无数挑剔的唇舌。

甜软多汁的阳山水蜜桃。摄影/朱梦菲

阳山的 水蜜桃 ,马山的 杨梅 ,甜糯的 四角菱 与宜兴 板栗 ,无锡丰富的地方物产有着 「甜」 的共同主题。经年累月的接触间,无锡人对这种味道愈发敏感且迷恋。

香甜的糖炒栗子谁能不爱。图/视觉中国

现在的南方人多爱吃甜,最初却并非如此。【梦溪笔谈】中,关于国人口味有着 「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的记载。

过去提取糖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成本高,保存运输也相当不易,因此 十分珍贵 ,高昂的价格只有 富人阶层 才享用得起。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一带的人们吃得起糖的人相对较多。

直到 宋室南迁 将北方的饮食习惯带到南方,南方口味才开始变甜。最典型的就是南方 小笼包 ,无锡人钟爱的甜腻的小笼馒头,正是开封 灌汤包 的变体。

无锡小笼有着北方灌汤包的影子。图/视觉中国

太湖流域发达的水运交通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苏南 地区在明清时期作为 全国钱粮主产区 ,一方面吃得起糖,另一方面也爱上了甜的滋味。

锡帮菜才不是「齁甜」,那叫「浓油赤酱」

从小吃着 无锡菜 长大的孩子,在出外省之前根本意识不到, 无锡究竟有多甜 。直到大学或工作出了无锡城,才知道原来西红柿炒鸡蛋是咸的,青菜是「苦」的,原来肉骨头(烧排骨)还有不甜不粘嘴的版本。

甜甜的西红柿炒鸡蛋,拌饭吃是一绝。图/视觉中国

吃着饭的时候,往往就是无锡人最想家的时候: 烧菜不放糖,这可怎么吃?

很多人对无锡人吃菜有个误解,仿佛放糖放到齁就是正宗的无锡味,其实不是的。锡帮菜有两句老话,一个是 「咸过头,甜来扳」 ,一个是 「咸进口,甜收口」 ,真正地道的本帮菜,糖扮演的是 调和派 ,并非压倒一切的「菜中恶霸」。

甜蜜浓香酱排骨

酱排骨 是无锡人双重意义上的「心头肉」,无锡人钟爱红烧,通常来说,只要放了酱油的菜,必定要放糖,一为 「吊鲜头」 ,二为 炒糖色好看 。如此红乎乎、油汪汪的酱排骨,正应了锡帮菜 「浓油赤酱」 的经典概括。

红亮红亮的酱排骨,甜而不腻。摄影/美食摄影师小胖,图/图虫·创意

酱排骨 「十斤肉一斤糖」 ,自己在家做,酱油和糖都要放足量。对老无锡而言,酱油配 冰糖 才是正宗的浓油赤酱,白砂糖是没有灵魂的。随着锅里温度节节攀升,糖会融化成浓稠的浆,调和酱油的咸,厚厚缠裹在排骨表面,晶莹红亮。夹起一块, 排骨表面的「糖壳」粘连拉丝 ,口味甜咸交融,格外浓郁。

冰糖是无锡人做红烧的灵魂。图/视觉中国

在一日三餐或重大场合中,酱排骨从不缺席,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 三凤桥肉庄 前总是挤满排队的大爷大妈,酱排骨要买 散装 的最好吃,称上好几斤,年味就到位了。

甜蜜酥脆梁溪鳝

生养在水乡,江浙人几乎都爱吃鳝,在无锡,脱胎于 太湖船菜 (船菜,船上做、船上吃)的 梁溪脆鳝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 冷盆菜 长盛不衰。

杭州的虾爆鳝、苏州的响油鳝糊 不同,梁溪脆鳝凝聚了无锡人对甜的畅想。做这道菜需要有轻巧的刀功与手法,从鳝鱼到鳝丝,几次入油炸至酥脆, 绍酒、酱油、糖 等烧沸制成卤汁,鳝丝吸收入味后,搭配上一小撮嫩姜丝, 入口甜而松脆,不失鲜美

甜蜜松脆的梁溪脆鳝。摄影/农夫山泉有点甜,图/图虫·创意

同样以 酥甜 征服无锡人唇舌的,还有老饕最爱的 「走油肉」 ,这道菜老无锡在家都爱做,外地人来无锡,闲来无事逛一逛 荡口古镇 ,也常能邂逅。

肥瘦相间的 带皮方肉 煮一煮,炸至皮酥起泡,淋上酱油、黄酒、冰糖和盐,蒸出满屋浓香。地道的走油肉 油脂半融、皮起皱纹 ,吃起来 酥烂鲜甜,肥而不腻 ,加之红润喜庆的外表,尤其受到老一辈人的欢迎。

走油肉制作中,肉皮都炸起泡了。摄影/定焦两枚,图/图虫·创意

清水油面筋,隐匿于市的王牌

菜市场里,藏着每座城市最寻常、最特色的宝贝。无锡人的菜场,常年堆放着大袋大袋的 清水油面筋 ,唯本地可得一见。

出了无锡,和人提到面筋,说起的大多是海绵似的方块,但在无锡,这种「小海绵」叫做 烤麸 ,说面筋,那说的就是 金黄色的面筋球

圆滚滚的油面筋,与烤麸不同。摄影/0769liu,图/图虫·创意

正宗的无锡清水油面筋, 外皮薄而松脆 ,掰开是细密的蜂窝状气孔,生吃时慢慢团进口中, 油香清爽 ,越嚼越韧。买回家基本都是一大袋一买,馋起来做一顿 油面筋塞肉 (肉酿面筋)——在面筋球上戳一个小洞,把调好的肉馅填满内部,酱油、糖、盐烧上一锅,咬下去扎实劲道,肉香十足,油面筋吸饱了酱汁,又软又韧。

油面筋塞肉制作中——制作完成。摄影/胡胡-HUHU

在无锡周边,虽然有时也能买到长相大差不差的油面筋,但多为 荤油 ,不够清香,吃着也徒有绵软,缺乏韧性。

老无锡吃油面筋,也喜欢和香菇、冬笋一起炒,名曰 四喜面筋 。加点糖和酱油一勾芡,酱香鲜甜,当作 浇头 淋在早面上,一碗下去一天都舒坦。

无锡阳春面,淋上浇头吃着更香。摄影/梦未止梦DreamCont,图/图虫·创意

锡帮菜深厚的「酱、糖」情结,注定了当地别具一格的 鲜咸甜 口味,无锡人烧菜,糖是为了提鲜,放 之余还要放 猪油 又烫又甜又油 才有滋味。

甜完「硬菜」,也要甜一甜「软菜」

无锡的甜不总如风暴般剧烈,在每日光顾的早餐店与路边摊上,常能领略到温柔和煦的甜。 浓淡相宜,是锡城对糖的注解。

一早醒来,拖着饥肠辘辘的身躯,去点上 一碗开洋馄饨、一屉小笼馒头 (小笼包),鲜与甜吃进肚子,灵魂才能跟着肉体一道苏醒。很多外地的朋友到无锡,无论多嫌弃「齁甜齁甜」的本帮菜,甜咪咪的小笼馒头也是一定要尝的。

小笼包一定要配开洋馄饨。摄影/雨过天街,图/图虫·创意

早起一顿饭,馄饨小笼包

1981年出版的【家常点心】老菜谱上,记录着 无锡小笼 普通鲜肉小笼 的制作方法,就用糖量而言,锡城独树一帜:

「无锡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半块,猪精肉五斤,黄酒一两,细盐一两,白糖一斤,酱油一两三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三斤五两,葱花一两,姜末五钱。」

「鲜肉小笼:面粉四斤,鲜酵母一块,猪精肉三斤,黄酒五钱,细盐一两二钱,白糖一两二钱,酱油五钱,味精三钱,肉皮冻二斤四两,葱姜末、胡椒粉少许。」

出了无锡,再也吃不到甜咪咪的无锡小笼。图/视觉中国

无锡人眼中,世上的小笼只分两种,本地小笼和其他小笼。 皮冻 化成的鲜美汤汁在大量糖分的作用下变得 浓郁、黏腻 ,吃小笼馒头一定要先在皮上咬开小口,慢慢吸它的汤汁,以免心急烫伤唇舌。无锡小笼外皮未经发酵, 极薄极糯 ,吃时合着紧实鲜甜的肉馅一起咬下,肉香充盈。好的小笼馒头,吃过之后是会 粘嘴唇 的。

皮冻加糖融成的汁,放凉了会凝固哦。图/视觉中国

一口小笼馒头,一口开洋馄饨, 甜与咸不断接力 ,一旦开吃就停不下来。曾经听老人讲无锡人爱吃的逸事,据说过去 战争年代 ,轰炸机在头顶打转了,当时最有名的馄饨小笼店里,还有人 端着碗不放手

老无锡钟爱的早点,还有 拌馄饨 ,个大饱满的 鲜肉馄饨 ,拿 猪油白糖老抽 一拌,滋味极美。有时候路过 鸿运大包 ,也爱买上两个比脸还大的包子,馅一定要是 菜猪油馅 ,出了无锡,这种馅到哪儿都吃不着。

猪油白糖拌馄饨,外地人吃不惯。摄影/Gray61,图/图虫·创意

甜荠菜加猪板油、糖调成的菜猪油 ,咸甜交杂,油香浓郁。蒸透了的大包热气腾腾、松松软软, 皮薄、馅极多 ,丰富的油脂浸出面皮,包子底部往往显出微微的黄。 菜猪油包子,菜猪油春卷,菜猪油汤圆 ,没有一个无锡人能抵御菜猪油的攻势。

小点心,大江南

全国各地的小孩以及曾经是小孩的大人,都深知 街边小吃 的好,远远看见推小车的来了,脚还没迈出,手里已经捏好了钱。在无锡, 玉兰饼和梅花糕 就是值得翘首盼望的两件小零嘴。

小时候最爱吃玉兰饼的皮,又糯又脆。摄影/cheeselee,图/图虫·创意

虽然顶着一个花名,玉兰饼却是实打实的 「肉家伙」 ,粘糯的 糯米皮 包裹住紧实的 肉馅 ,圆滚滚炸成金黄, 外皮酥脆油香 ,口味是经典的鲜咸甜。

梅花糕有着花的模样,乍一看也像小型甜筒,豆沙、青红果、小元宵、松子仁,用料十分丰富。面粉砂糖铸成形状,烘烤一阵就可以吃, 焦香甜蜜,松脆与绵软并存

甜甜的梅花糕,状如梅花。图/视觉中国

「轻的甜」 「重的甜」 ,在无锡人心里同等重要,彼此之间亦无可替代,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关于甜的美学。

糖芋头、酒酿圆子、桂花糖粥 ,光听名字就是满满的江南气息,无锡人吃糖芋头,一定要是小小的、又圆又糯的芋艿, 红糖要放到芋头能漂起来的程度 。甜米酒煮上一小碗糯米圆子,隐约的酒香混合淡淡的甜, 解馋又不占胃 。桂花糖粥则是老无锡的养生粥,红糖、桂花熬一锅粥, 又香又甜又稠 ,养胃还暖和。

桂花糖粥,有时也加点糯米、芋头。摄影/八月维姬,图/图虫·创意

无锡人爱这些 甜甜的、连汤带水的 小点心,尤其在冬天,顶着寒风吃上一口,甜蜜的暖流从喉咙淌进胃里,通达四肢百骸。

温厚 的,不具有攻击性,给人以 幸福 的印象。在无锡,甜是人们钟情的五味之首,也是江南人性格的体现。 在苏南的血脉中,甜传承已久,也将无限延续。

文 | 晚风

图片编辑 | 朱梦菲

封图 | 图虫·创意

本文系公众号【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