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呢?

2015-08-04知识

美国的郊区化确实在世界上很有特点。根据Glaeser的【triumph of the city】一书,美国一系列的特点造成了这种情况。

居住分布首先是由通勤方式决定的。最有钱的人住市中心,步行上下班。穷人住市区,通过公共交通上下班。普通富人住郊区,开车上下班。美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差,汽车是主要的通勤方式,这是郊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城市沿着公路放射性蔓延。城市拉得开,人口密度低,那公共交通就越发不重要。人口密度最高的纽约也是通过公共交通通勤的比例最高的地方。因此郊区化又使以汽车为主的通勤方式稳定下来,形成了一种循环。

郊区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族和教育。上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一个产物是校车。为了减少种族隔离,学生不再就近入学,而是在学区内的学校混合入学,于是出现了校车接送住得远的学生。书中说这项旨在减少隔离的政策实际上促进了隔离,因为富人可以用脚投票。不希望孩子去远处上学的富人纷纷搬到郊区,市区剩下了没钱搬的穷人。郊区比市区的居民富,因此郊区的公立学校也就比市区的公立学校质量高。教育质量成为了影响居住选择的重要因素。学区房不是中国才有的,1999年就有QJE论文研究了美国的学校质量对房价的影响。作者Glaeser本人也是有了小孩之后才搬到郊区去的。书中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差是因为不左不右,左的办法加强公共供给或者右的办法鼓励私人供给都可以,唯独不左不右最差,市区的公立学校差,私人供给又不够。现在美国新兴的宪章学校介于公立和私立之间,由政府出钱但独立运作,效果不错,可以看Fryer的一系列论文。

还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郊区化,包括市区建筑限制、洲际高速公路、住房贷款减免等。作者Glaeser本人认为没有这些政策他也不会搬到郊区。作者是反对郊区化的,所以也反对这些政策。书中说郊区化的好处是普通中产阶级也可以在郊区买得起房子过上体面的生活,坏处是环境成本太高,特别是汽车的耗能。美国的人均通勤耗能远高于欧洲,居住越集中人均耗能越低。书中说中国、印度这样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选择美国还是欧洲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星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