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作为一个美国商人的伊隆马斯克可以造出许多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大推力火箭?

2020-04-18知识

问题描述的很对,伊隆马斯克的确只是个商人,而且准确的说他最初并不是航天从业人员,也没有真正掌握一些航天技术,就像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一样,创业前他们是真正的「外行」。他们创办航天企业真的只是个人兴趣,因为他们有太多创业机会了,也基本都会成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外行」都能弄出这么厉害的成就?

1.政府政策的支持

这是最最核心的因素,没有之一,把一个涉及国防军工的核心产业如此大尺度开放给民营企业,离不开常年连续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大尺度落到实处的政策支持。

其实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开始转型一直以来以政府和军队主导的航天发展策略,在1982年开始将航天分为军用航天和商业航天。1984年通过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空间商业发射法案】,放开火箭发射业务给商业公司。随后,1990年【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商业空间法】。

但这些并没有创造真正的商业航天,因为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原因:光打雷不下雨。政策说得比花还漂亮,一点实际的事情都没有,商人们都不傻。

真正出现转机是21世纪之后的事情,连续三届政府开始大刀阔斧改革航天。

小布什政府对处于垄断地位的NASA、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格、洛克达因等公司开刀,颁布了【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其中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求NASA转变发展核心到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逐步让出近地空间。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目前美国最核心的一批商业航天企业,都是这个时候创业的。

奥巴马政府期间,则更加直接,【关于促进私营航天竞争力、推进创业的法案】和【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法案】直接逼迫NASA开始让出最赚钱的近地空间业务,放开相关科研给私营航天公司并支持它们的发展。相应的,大量的技术也允许转移,人才也鼓励流动。最典型的就是国际空间站两大合同,一个是2008年的商业货运服务(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s),另一个是2010年的商业载人项目(Commercial Crew Program),加一起超过百亿美元的巨额合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要求:只能商业(Commercial)。也正是这两个项目,给了SpaceX巨大的资金支持,也成为它发展的最核心力量。对于SpaceX而言,CRS支持了猎鹰9火箭和货运飞船(20次发射任务);CCR则支持了载人飞船。期间,军方也资助了火箭发动机研究。SpaceX的盈利,也够支持自身的猎鹰重型、ITR等研究。事实上,其他几个著名企业,也都主要靠这两波成长的。

特朗普政府期间,这一切还在加速。一方面,给NASA的经费达到冷战结束后最高点。另一方面,国家航天委员会在历史上第三次成立,副总统彭斯挂帅。它在历史上仅成立两次,一次是冷战起步时成立,主要目标是全盘组建NASA,完成后解散;另一次是星球大战时期,一系列黑科技级项目,把太空竞赛推向最高点,完成后解散;而这次它的主要目的很清晰:在政策、经济、技术上全面扶植商业航天发展。

所以,当我们看到几个著名的头部企业后,也必须意识到,现在的美国商业航天是一股洪流,因为企业实在太多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在涌向这个方向,我们只是看到了几个浪头上的弄潮儿。但这个趋势的根本在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货真价实,能看到效益的政策,而不是80年代的「口惠而实不至」。

2. 人才储备

航天是个重资产的行业,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能回答几个经常有人问我的问题:为什么猎鹰9火箭、猎鹰重型、龙飞船、龙2飞船都这么便宜好用了,NASA还用ULA(联合发射同盟,洛马和波音成立的)又贵又黑的德尔塔和宇宙神、极度昂贵(贵10倍以上)的SLS(洛马和波音)、又贵又弱的天鹅座飞船(诺格)、又贵又不靠谱的猎户座(洛马)和星际飞船(波音)?

这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养人。

NASA明知道这些钱是被宰的,但没办法,SpaceX东西确实便宜好用,但SpaceX不会也没有能力给NASA造国际空间站(洛马、波音)、哈勃太空望远镜(洛马)、好奇号火星车(洛马、波音)、朱诺号木星探测器(洛马)、冥王号小行星探测器(洛马)等。更别说事关国防安全的锁眼(洛马)、SIGINT(诺格)、TDRSS(诺格、波音)、GPS(洛马、波音)、AEHF(洛马、诺格)、SBIRS(诺格,洛马)这些超级黑科技卫星。

而这些技术背后的科研人员,都是世界最顶级的,培养的价格非常高。为了使他们始终保持在最高水平,不仅需要夸张的薪水,更需要不断给他们项目练手,保持「手感和状态」。这就和奥运冠军需要不断参加国际大赛维持状态同样的道理。

并不是说工资高就一定好,不少技术人员也真的没那么在乎这个,但几乎没有人能拒绝顶级的待遇+顶级的平台+近乎无限的顶级项目,这是每个技术人员的理想,没有人能拒绝星辰大海的诱惑。但换句话说,如果你提供了这些,基本就一定能聚拢世界最优秀的各行业人才。

人才代表着技术,技术代表着企业和产业链,这些共同促成了先进的航空航天产业,进一步良性循环。

所以,在这一批人才储备的背景下,流出来的一些人才到了SpaceX,就已经足够支撑得起相关的技术发展了。比如,真正让伊隆马斯克下决心创建SpaceX的原因,是2002年汤姆·穆勒(Tom Mueller)愿意加入。

SpaceX推进系统技术总监Tom Mueller 自:SpaceX

汤姆曾在大名鼎鼎的TRW Automotive (Thompson Ramo Wooldridge)公司工作15年,主持了TR-106发动机的研发。TR-106是个超大推力的液氧液氢发动机,海平面推力接近3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同类发动机之一。对他而言研发一个烧液氧煤油燃料(比液氧液氢燃料难度低很多)、海平面推力在34-93吨的发动机(猎鹰九号和重型火箭的Merlin 1A到1D+发动机)而言,岂不是非常现实?后续进一步做猛禽系列发动机,也很现实。而发动机是SpaceX所有技术的基础。

那么,2002年是什么背景呢?那一年,TRW要被军工巨头诺格并购,汤姆显然是觉得进入诺格之后自己前景有限,马斯克抛出橄榄枝,拉出来创业的。如果洛克达因里有人愿意出来跟着马斯克创业,估计他会更开心,美国绝大部分的自研火箭发动机,都是洛克达因做出来的,例如土星五号超级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发动机。但洛克达因的待遇平台项目都太好了,这些核心人才很难挖走。

所以是高水平人才很多,SpaceX捡到了溢出来的宝贝。由于政策的放开,NASA和军方等也直接允许了技术方面的转移,比如SpaceX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就有NASA全程指导和技术转移;下一代的猛禽发动机,也有美国空军参与研发。

技术储备,就更不用说了,最顶级的人才就足以说明了最顶级的技术储备。举个例子,1967年首飞的土星五号火箭,直到今天还是世界第一,且几十年内依然很难看到有火箭能超越它,目前世界各国在研的重型火箭也仅是达到它的水平而已。其他很多先进航天科技,更是如此。

3.情怀

这点我本来想用钱/资金来形容,但后来觉得还是用情怀好一些。因为有钱人太多了,远不止在美国。航天对于顶级富人而言并不算很多钱,马斯克也仅仅是1亿美元创业的。但问题在于,显然并不是每个有钱人都愿意搞航天,道理也很简单:我对火箭没有兴趣。

美国出现这么多商业航天公司的一个很重的原因还在于,有很多有钱人对火箭很感兴趣,这就是情怀。而这些情怀,很大程度上来自从小耳濡目染的航天科普和教育。就以马斯克为例好了,

这是我参加知乎活动时做演讲用过的PPT,介绍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唯一公开场合哭的一次。当时,SpaceX刚拿到对它发展至关重要的NASA货运合同订单,结果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人)和塞尔南(登月最后一人)直接在新闻发布会上怒怼NASA,质疑为什么给这么不靠谱的企业,搞得马斯克谈及此事泪流满面,也说出了这些话。足以说明这些明星宇航员对他的巨大影响力。

而离了婚依然是世界首富的贝佐斯,就更明显,他每年自费超过10亿美元投入到蓝色起源里。火箭的名字是什么?是新谢帕德(首个进入太空美国人)、新格伦(首个环绕地球美国人)、新阿姆斯特朗(首个登月人类),足以可见这些人是启发他干航天的人。

维珍银河老板是做混业经营的、毕格罗老板是开连锁酒店的、内华达山脉的小型航天飞机名字叫做「Dream Chaser」。就连曾经说过「谷歌最大的人才竞争对手,不是微软、苹果、亚马逊、脸书,而是NASA!」的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也投入巨资资助了很多航天项目,包括谷歌给SpaceX投入了10亿美元。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目前这一批核心商业航天创始人,实际上年龄都在5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他们其实并没有见过谢帕德、格伦、阿姆斯特朗这些宇航员风光的时候(上世纪50-60年代),因为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出生。那么,为什么NASA和这些早期宇航员这么出名,且对他们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深入身心的科普和教育啊。情怀,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所以,做好商业航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实力强如美国,都需要30多年连续且升级政策的推动,需要巨大的人才储备再溢出,需要有钱企业家不计成本的情怀资金投入。最终,在政策+人才+资金的结合下,又经过了十几年发展,才逐渐冒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商业航天企业,领先欧洲、中国、俄罗斯、日本等航天势力都一大截。

这几股势力,也在往这个路上走着,不过都还任重而道远。

给大家推荐我写的火星相关科普【下一站火星】(注意看封面,别买错了另一本类似名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