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少年,机器人,战争

2021-12-07知识

时代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70年代兴起的科幻类机甲动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甚至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属于一个科技快速发展时代,对于日本自身来说随着日本经济腾飞,政治运动逐渐减少,人民群众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未来,促成了以高达为代表的巨大机器人动画出现并发展到今天。接下来,笔者将从日本与世界两个方面来探讨以高达为代表的机器人动画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

从日本国内来看,进入70年代之后日本正逐步走出战后的阴影但很多方面又深受战败的影响。

经济上,根据【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一文介绍: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初完成了GDP超越欧洲国家的目标,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更是达到了4000美元,日本社会完成了进入工业化的目标。(1.)每当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工业化时社会中的开始个人偏好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喜爱于观看弥撒亚式的冒险人物(主角)经过种种磨难最终获得胜利的奥徳赛式故事。在个人发展上开始讨厌传统集体主义与伟光正式的主角,喜爱于探索普通的个体在面对于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行动,文艺作品中主角逐渐由完美无缺的‘完人’变成不那么‘完美’充满了普通人应该出现的缺陷的普通人。

社会层面,70年代出生于战后的日本青年逐步走向社会,年少时观看漫画和动画作品的习惯被带到成年之后,一方面靠近这类人童年时经历战争时期或者战败后四五十年代经济萧条对于战争的恐惧很深但是由于自身没有亲历战争或者年龄过小忘却战争对于战争的具体情况感到模糊不清,面对这样一种对于战争感到陌生的情感,个人需要的不是传统的说教式的战争作品而是希望看到能带来具体的有代入感的战争作品。而另一方面,越南战争的发生,全球反战运动的进行与日本国内当时强大的反战教育离二战较近的时间影响,日本国内很难产生美化战争为主题的作品,反战作品成为主流。

而在科技层面,从六十年代起日本在半导体等工业部门发力获得长足的进步。根据【日本集成电路发展简史】一文介绍‘ 1976至1979年,日本政府组织了联合攻关计划即VLSI计划,在四年时间内取得了上千件专利大幅提高了日本在集成电路方面的水平 。’(2.)日本在集成电路方面的进步使得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异军突起得到了高速发展,同时也在社会上营造了喜欢科技,畅想未来的社会氛围。

日本国内经济的繁荣,科技层面的高速发展,出生于战后的一代走向社会渴望场面宏大的反战类作品,为以反战为核心精神的高达系列提供了社会环境。

从世界发展情况上,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载人航空技术的成熟(加加林进入太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原子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科幻作品的想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从文化作品上,从上世纪50年代起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与70年代好莱坞创作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银河(宇宙)+帝国+机器人的基础设定影响了后世关于科幻作品的设定,同时也拉开了科幻作品发展的新一个高潮。文艺方面科幻作品的火热无疑刺激了日本国内相关科幻作品的发展。

反过来看高达UC0079这部作品(后简称UC0079)从剧情设定到情节设置处处反映了70年代末日本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

UC0079将故事放在未来的宇宙世界一方面满足了当时科技进步人类对于探索宇宙的好奇贴近于当时文化作品中流行的‘宇宙热’,另一方面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宇宙世界内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消除历史限制让创作者有更多的创作自由并且更好地符合日本社会中‘将过去留在过去,我们要丢掉过去拥抱现在和未来’的潜意识。吉翁和地球联邦对于宇宙资源政治权力的争夺则更多反应了当时冷战环境下美苏之间随时爆发热战的映射。动画之中无处不在的液晶显示屏,电脑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则是反映了日本当时强大的生产能力。

作品内涵

选择少年+巨大机器人的组合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富野在创作UC0079时对于人与机器人,人与战争的思考。

历代高达的驾驶员基本上选择未经历过战争被迫卷进战争的少年却不是选择阅历丰富经受过训练的职业军人有助于吸引年轻观众注意力增强观众的自我代入感同时少年形象在潜意识里就代表了新势力,新生命意味着有着更多的可塑性。描写少年在战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从一开始的无知,叛逆到经历战争之后的成熟稳重心灵变化向较于主角为成年人来看更为合理。同时没经历过世界残酷的少年在面对战争时所表现出的无奈,恐惧与在战争中取得的荣耀之间所产生的反差对于战争的思考更为真实也更加触动观众。

少年+机器人组合的另一面巨大机器人则体现了富野为代表的部分日本科幻创作者对于人机关系的认识。

相较于美国文艺作品里描写的能够与人自由沟通能离开人类独立活动的机器人,高达动画中很少看到能离开人类独立活动,自由与人类沟通的机器人。历代动画中的高达均需要驾驶员的操作才能完成活动,离开了人类操作的高达等机动战士(MS)只是无法活动的巨大‘铁人’。这种与其它作品有着明显差异的设定,个人认为表现着富野认为‘机器人’三字里关键的部分是前两个字‘机器’而非是普遍认为的‘机器人’关键在于‘人’。前者认为,机器人不管长得在像人类依旧属于机器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一切故事的发展核心依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非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表现在高达系列作品中就是体现在高达等MS只是像飞机坦克一样的战争兵器,即使长得再像人本质上依旧是人制造并使用的工具而不是能与人平行的另一种造物。 ‘历代的高达虽然都在联邦军,但是总是由有着反叛精神的人乘坐的。而且,高达最后也总是这样。没有了头,机体被烧毁,变得七零八落......不过,即使没有了高达之后,反叛精神也还会建在。’ (3.)富野借着哈萨维之口表达了自己认为高达等MS的一切象征或者是图腾都是人类赋予的。人可以给高达等机动战士赋予反对强权或者侵略战争的属性让其成为一种标志,但是这种象征不是机器自身所具备的而是由制造它;驾驶它;操控它的人带来的,事实上再像人的机器人依旧是人实现自身想法的工具,是人的一种附庸。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机器人也算是人类创造的另一种‘生命体’是与人类的本质上平行的存在,这种观点最经典的文化作品是【变形金刚】,擎天柱威震天等是外貌到身体构成都不同于人类的存在但是在精神上依旧与人类相同所以它们是披着铁皮的‘人类’。两种观点没法判定孰是孰非,但在表现上认为‘机器人’是机器属性的创作观点在动画中更加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像是描写中世纪骑士的小说一样,富野将MS看成骑士小说中骑士胯下不会说话的马匹,将大量的笔墨花费在高达驾驶员(骑士)身上,让高达驾驶员(骑士)与其它人互动而不是高达驾驶员(骑士)与高达(MS)之间互动。

这不难看出富野这样文艺创作者虽然描写的是机器占大量篇幅但是核心依旧是人文思想,作品的主角依旧是人类而非机器人。

富野对与人的认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高达这样‘硬核’动画里加入了不那么‘硬’甚至是有些违反常识的‘新人类(NT)’和‘精神力’这样的设定。这种设定从表面上完全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定律,毕竟从物理学上来看个人精神无论多么强烈也无法改变宇宙规则。但在高达的系列作品中,从【Z】到【逆袭的夏亚】觉醒精神力的主角一次一次地通过爆发NT属性解决了问题成功改变了在现实宇宙中无法改变的灾难(如将偏离轨道坠入的小行星重新推回太空)。我认为富野设计这样一种机械降神式的低廉的‘奇迹’,表面上是为了满足冒险故事都有的Good End所不得以的机械降神,而内在的用意是为了传达高达系列作品内核中希望‘人与人相互理解,达到世界(宇宙)和平’的主旨所设计出的幻想。【逆袭的夏亚】中表现出主角阿姆罗通过驾驶高达配和自身的NT能力与众人的精神力相连改变了宇宙法则成功阻止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的精神相连每个人都了解了其它人的想法,达到了‘人与人相互理解’的状态从而让在地球上的人类得以幸存,其类似表达是【迪迦】中,人类通过反射光为迪迦充能,那一刻所有人类的精神影响了迪迦使得其最终打败了怪兽。这属于一种文艺的表现,虽然并不科学但是却能最直接地表现出作品的主旨。

综上所述,高达系列作品做为日本动画界一个‘长青树’在它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出了时代特色与独特的思考。

参考文献

1.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摘自2008年第3期【前线】

2.日本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发展简史,曾异军突起超越美国 作者:Fronit

3.闪光的哈萨维 作者:富野由悠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