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
(二)内容梳理:
明线——改稻为桑
嘉靖39年,政府开支远远超出年前的预算。在年终的财政会议上,张居正提出「预则立不预则废」,正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剿平倭寇,开拓海上通商的想法时,被严嵩截胡,并于嘉靖一唱一和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基本国策(把江南的一半稻田改为桑田),并将丝绸卖往国外,达到开源的目的。
改稻为桑的政策:
内容:江南的一半稻田改为桑田
目的:增加朝廷收入
问题:江南百姓的粮食问题由外省调拨,并且嘉靖下令不许增加赋税
下面是欲王一派对于改稻为桑的分析、态度、应对
(主要人物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也称清流党,对面是严党)
张居正指出:严党会趁机在浙江大肆兼并百姓土地,「改稻为桑」不但改不好,还会让浙江人民遭殃,
最初的想法:最好能在浙江烧一把大火到京城,趁机倒严。
经过讨论后:设法阻止严党,就是派谭纶去浙江,争取严党关键人物 浙江巡抚+浙直总督——胡宗宪,来阻止改稻为桑
各方对改稻为桑的态度
嘉靖的态度: 嘉靖其他都不太关心,对他而言改稻为桑能捞钱,补国库亏空,维持他奢靡生活的手 段。只要百姓不反,不影响他的清名就行。
严党的态度: 一定要做成。政治上,做不成就补不了亏空,亏空补不了嘉靖就要收拾他们。个人利 益上,改稻为桑可以兼并土地,把控丝绸从原材料到生产的所有环节,相关官员可以从中捞钱。
清流的态度: 想办法让它办不成。还要能在这事情上做文章,从浙江烧一把火到朝堂,加速倒严。 也有一点是为浙江百姓着想。
老百姓的态度: 不愿意 。第一次看这个剧的时候,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改稻 为桑,毕竟不加赋税,种桑的收入要高于种稻的收入。直到后来看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
首先,古代农民一辈子就种着那一分地,靠着土地出产的粮食养活一家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都烂熟于心。如果现在改种桑树,怎么买桑苗,怎么种桑苗,怎么施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这块地产生丝来产多少。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粮食能吃,生丝不能吃 。在农耕时代,粮食并不富余,没有生丝,穿去年的旧衣服还能活下来;但没有粮食,只能饿死。浙江当时倭寇作乱,世道也不怎么太平,如果家里种粮食,外面世道乱也还能吃种出来的粮食,人不会饿死。种桑树就不一定了,生丝要换成钱,钱再去买粮食,多出的两道交易环节出一点波动,就可能换不回足够的粮食,家里就有人要饿死。所以老百姓对改稻为桑是不会积极的,而一定要推行也并非没有办法。中央要推行基本国策,必须出台配套的资金和政策,最好弄个试点之类,看到有人获利自然其他人也会效仿。最关键的是,绝对不要急,事缓则圆,急了反而容易出乱子。可是严党是具体执行的人,他们还指望大肆兼并土地来获利,所以想方设法要逼百姓卖土地。而农民但凡有别的办法,是绝对不会卖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自古至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一等一的大事,即使是工业经济发达的现在,仍然有红线不能动的基本农田,何况是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明朝。这种改法算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是绝对无法成功的。
改稻为桑的执行
(1)老百姓不愿意,并且已经种植了稻苗
(2)杭州知府马宁远,下令官兵强行踏苗,逼迫百姓改种桑苗
(3)一个桑农带头反对,被以通倭的罪名强行关押
(4)由于官兵被戚继光带走,踏苗事件不了了之
浙江地方的各方势力:
严党 :浙江军政一把手——胡宗宪,行政二把手——郑泌昌,浙江公检法一把手——何茂才
清流 :浙直总督参军谭纶(派来说服胡宗宪的)
宫里 :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掌印太监的干儿子)
胡宗宪上疏:要求暂缓改稻为桑
宫里 :改稻为桑志在必行
严党 :不理胡宗宪,毁堤淹田(之前踏苗的士兵全归胡宗宪管辖,严党中央必须找到其他方法)
清流 :争取阻止,如果组织不住就让江南反起来,进行倒严
织造局的行动:
联系当地富商沈一石,要求购买田地种植桑田(因为买卖丝绸是他们要做的)
严党的行动(此时不包括胡宗宪)
绕过胡宗宪,要求杭州知府马宁远执行,毁堤淹田的决策,马宁远也执行了。
为什么要毁堤淹田?
答:被淹的田种植的稻苗已经死亡,田地的价格就会降低,足够严党勾结巨商把全买下来
毁堤淹田事件处理:
胡宗宪:第一时间下令分流,只淹两个县——淳安、建德(否则是九个县全被淹)
致使毁堤淹田的效果不好,只有两个县被淹,田价变低,其他仍然较高
毁堤淹田的朝堂决定:
(1)由于胡宗宪对于东南倭寇战事的原因,毁堤淹田的大事需要化小
(毁堤淹田-->堤坝失修:因此负责河道监管的太监需要死,相关的官员要被处罚)
(2)免去胡宗宪行政事务,专门处理战事
面对处理结果,清流的应对
最初:要让江南乱起来
改变:能挣一分是一分(因欲王妃李氏,表示要给后人一个得民心的天下)
决定:谭纶举荐海瑞(正直,敢挣,有丰富地方行政经验),王用汲出任,淳安、建德两县的县官
面对处理结果,严党的应对
派一个新科探花 高翰文 去地方执行「以改兼振,两难自解」
(他在科举考试中的观点,用改稻为桑得来的资金,去资助地方度过人为的洪灾)
目的:让地方官员少从「改到为桑」里捞钱
高翰文、海瑞、王用汲上任
1、高翰文:
过程中被胡宗宪截胡,并谈话,告诉了高翰文,如果田价过低被售卖,否则百姓就会造反。
高翰文心里下定,不能低于30石稻谷/亩
2、海瑞
被高翰文问:如何看待「以改兼振,两难自解」
答到,大户买田地,一时赈灾了,地方官升职了。百姓的田没了,明年就是佃户,收入直线下降。很可能会饿死,但是这时又不会有人管了,因为没有灾荒,朝廷不会管。
地方官府的处理:
不给百姓粮食,逼他们卖田,禁止私自买粮食。全以扰乱国策罪名关押。
地方官府与海瑞等人的对峙:
(1)高翰文反对地方官府的提案(赶紧卖田完成国策,捞不了钱也行):「以改兼振,两难自解」是高翰文想的,他是有解释权的,所以他不接受地方提案,地方只能修改(高翰文是中央派来的)。
(2)地方官府(郑泌昌、何茂才)威胁高翰文要参他免职,高翰文表示不怕,并且另外两人也表示一起辞职。地方官府不敢把中央派来的第一天全部免职,进行让步
(3)与杨金水商量,让高翰文改口
陷害高翰文逼迫改口:
借用高翰文的书生意气,音律才华。设局诬陷高翰文与杨金水的对食有不正当关系。「曲有误,周郎顾」
地方官府收到严党中央的信件:
明白,既要搜刮百姓,又要保证百姓不反(他们自己一分钱都不能捞了,多一分就会多一分造反的可能)「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表示:中央做牌坊,自己党婊子(坏事他们干)
第二次会议:(提案只字未改)
(1)由于高翰文被抓住把柄,很难做决定(良心表示不能同意,客观上又被抓着把柄)陷入两难境地
(2)王用汲据理力争,拿出具体数据表示,绝对不能低价卖田
(「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各位大人,你们手上的这支笔,系着几十万灾民的性命,己溺,己饥,慎之」)
(3)郑泌昌表示为了大局,还是不能改,并叫人撤了海瑞和王用汲的桌案(赶走)
(4)海瑞反问郑泌昌:朝廷钦任的杭州知府都被你们威胁的说不出话了,我一个小小知县敢威胁谁?
海瑞规劝高翰文:挑明高翰文被威胁,并劝他不要同意
(5)何茂才要把海瑞押下去,海瑞依【大明律】叫何茂才的兵下去。
(6)郑泌昌表示,我可以管你海瑞,并威胁我可以杀你。、
(7)海瑞回击,我要查清毁堤淹田的事件,你们一个都跑不了
(8)郑泌昌扣帽子攻击海瑞(无端捏造,诬陷上司),但海瑞不理会,继续规劝高翰文
(9)高翰文晕倒,暂时收场
胡宗宪借粮
找徐阶的弟子赵贞吉借粮,对方不想借并告诉胡宗宪——两边的人都不想借给你
(一边想搞成改稻为桑,一边想趁机倒严)
但胡宗宪以借调军粮的名义,还是借到了粮食
中央,严嵩找徐阶谈心
通过说明最亲的人是弟子,来劝徐阶让他的弟子赵贞吉借粮
(这里表明了,严党中央意见不统一,严世蕃不希望借粮,严嵩想要借粮)
地方上
海瑞 :顶住压力,要求副县长去找大户借粮,撑到胡宗宪借来的粮食到达淳安
沈一石 :拿着织造局的旗号,要去买百姓的田(相当于拿着皇帝的名义去买百姓的田地,嘉靖震怒)
杨金水 :如实上报沈一石的计划,并表示与自己无关(不是他命令沈一石的这么干的)
沈一石打着织造局旗号买田事件:
(1)中央:嘉靖从杨金水处获得详细信息,并质问严党是不是他们让沈一石买田的
(2)严党:表示不知情,不是他们下令的。此时改稻为桑的底线是绝不能反
举措:下令压田价,以官府的名义命富商以正常价格购买天地
结论:沈一石的个人举动,他想要一条活路(改稻为桑已经是不可能办成的死局了,而办不成他就得死,向借此机会以皇帝名义直接赈灾,买一个人情给皇帝,看是否能有一线生机)
名台词 掠之于民,民变在即则掠之于商
转折点
(3)沈一石到达淳安后,以为的「织造局买田」变成了「奉旨赈灾」
改稻为桑后续
(1)海瑞保下了被陷害的灾民,借此声誉,促成了淳安县百姓的改稻为桑(谭纶的不厚道:为了保证淳安百姓执行改稻为桑,私自把海瑞的家眷接到淳安县,还一口一个为了大局,本人觉得很虚伪)
接来家眷的原因:怕淳安百姓觉得海瑞会走,让他们放心
(2)淳安县改稻为桑国策执行完成,告一段落
赈灾以及海瑞与李时珍的相遇
(1)暴发疫情,李时珍指出海瑞药方的错误,建议修改,结下交情(本剧中海瑞的最重要两个朋友,王用汲、李时珍)
「买田」变「赈灾」的中央变化(嘉靖主导)
以父子为主题
(1)要求严嵩控制好严世蕃,
(2)要求掌印太监吕芳管好自己的干儿子们
(3)暗示自己的儿子欲王,暂时别想着倒严,老实呆着
(4)由于国库还是空虚,下令查抄沈一石家产(嘉靖没有直接下令,政不由己出)
查抄沈一石
结果:查出的银子不多,却查出了整个浙江官场与沈一石的贿赂往来的账册
账册的应对
(1)郑泌昌、何茂才,烧毁一部分
(2)杨金水代表宫里的一部分账册,被送往中央,到达掌印太监和嘉靖手中
高翰文、海瑞深夜谈心(海瑞天下第一疏的开端)
高翰文告诉了海瑞账册中的内容:
(1)浙江官场除胡宗宪外,无官不贪,
(2)嘉靖赏赐欲王妃李家,十万匹丝绸
账册到达中央,嘉靖的处理与胡宗宪的奏对
(1)嘉靖明确知道了,浙江官场到底贪墨的多少钱,并叫来胡宗宪奏对
(2)嘉靖命胡宗宪查看账册,给予失察处分
(3)重提毁堤淹田,究竟是「毁堤淹田」还是「河堤失修」
(4)胡宗宪请求,东南战事未平,不要现在倒严
(5)命胡宗宪拿账册给严嵩,试探严嵩的衷心和底线
胡宗宪秘见严嵩
(1)师生之间情谊流露
(2)严嵩知道了,当初找徐阶谈心,希望徐阶借粮的事情,徐阶没有办
(3)严嵩没有看账册,并要求胡宗宪把账册直承皇上
(4)要求胡宗宪隐瞒见过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罪责,不能让清流的人动胡宗宪
嘉靖的决断
(1)严世蕃退出内阁,清流内阁候选人张居正,高拱也推出候选
(2)严嵩还任首辅,但实事有徐阶办理
(3)要求彻查浙江官府贪墨(徐阶弟子赵贞吉全权处理)
李时珍治海瑞和妻子无子
因为海瑞和妻子,很少交流,自然很少同房,不行房事怎来孩子呢?
让他们互相对视,大笑,挑起二人的情趣,自然化解
主线剧情:改稻为桑——毁堤淹田——织造局买田——沈一石死留下账册——郑、何被抓(审问部分剧情跳过,直接来到海瑞上疏)
嘉靖倒严
原因:为应对国库空虚,严党决定巡盐收税,但是分给嘉靖的钱只有五分之一,家境震怒
(「朕的钱!都是朕的钱!」)
小插曲:严嵩经常吃的一家酱菜,老板不敢卖也不敢收严嵩的题字。嘉靖很生气,并要求酱菜馆不必须收下,并改名字为六必居(心上插一刀)
倒严是嘉靖的事,一个小老板如此见风使舵,令他不满,怎么说也是嘉靖曾经重用的人,不允许别人
(1)严嵩:严嵩致仕,赐一百石禄米。但并无其他罪责
(2)严世蕃:严世蕃贪墨又私德不修,和罗龙文、儿子严鸿、严鹄戍边
(3)严党党羽:不与追查
海瑞升任户部主事,在京任职
(1)在六必居写广告,正浮言,打皇帝的脸
(2)锦衣卫联系,吕芳和欲王等人
嘉靖的决断
(1)不管海瑞的行为
(2)削吕芳的势力,把锦衣卫从他的属下,变为陈洪的下属
(3)赶走冯保,切断吕芳和欲王的联系
李时珍进京
(1)给海瑞看病
(2)给皇帝出药方
(3)给海瑞上疏出建议
赵贞吉入阁
(1)给嘉靖挪出了资金建宫殿
(2)处罚海瑞六个月俸禄,并表示从自己工资里扣除
京官年终将和欠奉
(1)赵贞吉(户部尚书)命海瑞去给百官发年终奖
(2)京官闹事,嫌少
(3)王用汲站出来帮海瑞说话,化解危机(你们找谁闹事也不该找海瑞——家中只有一条棉被)
(4)京官转移矛盾,决定上疏参内阁
(5)海瑞阻止王用汲也去参奏,并建议他离京(保住海瑞的家人)
百官请愿
(1)参内阁不做事致使,流民饿殍遍地(电视剧插入画面,一个个百姓冻死在街头,还是在天子脚下)
(2)赵贞吉反驳没有饿殍遍地(属实荒谬)
(3)陈洪下令,毒打百官
(4)徐阶等内阁求情,陈洪罢手
(5)嘉靖命欲王去安抚百官,给后人铺路
百姓冻毙鉴定海瑞上疏
(1)兴国县百姓冻死街头,知县却将粥蓬设在城外,(清汤寡水的能照出人影来)海瑞大怒,命令加米,
饿殍遍地
知县却烤着炭火,喝着热茶(本人脏话:垃圾东西)
(2)海瑞要求知县,将粥蓬设在城内,将县学,县衙,大户的别墅都腾出来,安置百姓
(在有一人冻死,饿死,必定参他)
(3)处理之后,海瑞晕倒,身心俱疲
身:为处理灾情,数日未合眼
心:见天下之有饥寒疾苦者必哀之;见天下之有冤抑沉郁不得其平者必为忿之。哀之忿之,情不得已
李时珍对海瑞的建议
医好海瑞后
(1)海母和海妻便要托付给王用汲,所以不要在有所往来
(2)不要牵连裕王,会被看做党争
上疏前夕
(1)送走母亲妻子
(2)刻意不写贺表,压在最后时刻上交给皇上,防止被半路发现自己的奏疏
奏疏
治安疏的第一段: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接着,他看到了下面一段,不止是「奏疏」这么简单,这个海瑞还要「披肝胆为陛下言之」,他睁大了眼睛,有些生气。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闻,将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为不称。是故养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昔之务为容悦、谀顺曲从,致使灾祸蔽塞,主不上闻焉,无足言矣。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非通论也。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容悦,不过计,披肝胆为陛下言之。——【治安疏】
▼当他看到海瑞铺垫自己继位早年「天下称治」,他已经知道后面的话绝对不会让他愉快,他开始愤怒。
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励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专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举其略,如箴敬一以养心,定冠履以定分,除圣贤土木之象,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为仰之。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治安疏】
▼可他也未曾想到,海瑞的指责竟然会如此直接,每个字都变成了冰锤,从他的眼睛戳进他的心里。
然文帝能充其仁顺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诚是也。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而贯朽粟陈,民少康阜(明实录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称贤君焉。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遥兴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 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 , 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远甚。——【治安疏】
这话真的就是指着鼻子骂了。更可怕的是,海瑞说的并非虚言,这才是更让人愤怒之处。嘉靖非常非常聪明,国中朝政究竟如何,他非常清楚。即使他一心玄修,他的内心深处也盛满了不安和恐惧,这个恐惧如同那个皇帝新衣一样,被海瑞戳穿,直接扎到他的心上。
上初览之怒甚,抵其章于地。——【明实录】
嘉靖的反应:
(1)震怒
(2)认为是有人指使,这样海瑞说的就不是实话,自己就不是「天下不直久矣」
(3)命人彻查海瑞的同党
欲王的态度:
(1)身为人子,必杀海瑞
(2)为了大明江山,必保海瑞
赵贞吉审查海瑞
(1)质问为何写奏疏? 海瑞: 回应「上疏」是臣子的天职
(2)质问奏疏里写了什么? 海瑞:你没看过奏疏,却来审问干什么
(3)回应:不能看谋逆之言 海瑞:没看过,凭什么说是谋逆之言
(4)质问谁指使你上疏的? 海瑞:没人指使,我自己上奏的
(5)海瑞:已经证明我上疏和你无关了,你可以不用问了(并转身)
(6)赵贞吉离开
群臣看奏疏
(1)徐阶表示匪夷所思
(2)高拱暗自点头认可
(3)张居正:国之利器
群臣审海瑞
(1)坚持不戴刑具(据大明律法,现任官员定罪之前一律去掉刑具审问)
(2)赵贞吉诛心言论:说海瑞是「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3)海瑞回怼,赵贞吉与他有过节要求换人审问
1
(嘉靖四十年,卑职在浙江任淳安知县,赵大人任浙江巡抚。那一年卑职所管的淳安县糟了大灾,全县被淹,五月江南织造局,奉旨发放了赈灾粮,九月赵大人为了一己之政绩,要在当年完成五十万匹丝绸,竟不顾百姓的生计,向百姓催还奉旨的振粮,还要以半价逼买百姓生丝。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候他曾说,卑职是为要直名,收买人心。卑职又听到了赵大人同样的言辞,这便是成见过节,也是卑职给皇上奏疏中提到的,臣职不明,赵大人你就是我奏疏里要参的大臣之一)
在公事上如此不顾民生,迎合圣意,还被摆在明面上说,对官声是有损伤的。偏偏赵贞吉还以心学名臣自居,他的名誉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赵贞吉被逼狠了,直接要动刑。
2
(大明朝这些年来,年年国库亏空。皇上一意玄修。大兴土木,各级官员,面为顺谀,趁机搜刮。这大殿的一根栋梁,从云南从贵州深山运到背景,耗费官资竟达五万两之巨,沿途四伤人命不下百余民工。赵大人,你管着户部,几时曾算过,一根梁木从云贵运来,有多少县、州、府、衙,从中贪墨了国库多少银两,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你身为户部尚书,臣职不亏吗?)
3
(赵大人,你昨晚审问过我,今天在这里又这般申我,你的心思卑职明白,我可以坦言,你赵大人绝不会主使我上这道疏,任何人都不会。我海瑞上这道疏,一是为了大名的江山社稷,二是为了大明的天下苍生。赵大人你的干系,已经洗刷了,你也无权申我,必须回避。倘若不回避,卑职不会再说一句话)
嘉靖与海瑞的对峙
(1)嘉靖的威逼利诱失败(威胁家人,利诱功名),回应「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我在青春期的时候有一段叛逆的时间,对于这些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人怀抱着一种批判态度,那个时候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跟同学吐槽,杜甫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全不了,还谈何要「大庇天下寒士」。可现在意识到,如果海瑞的家人受到牵连,这不是因为海瑞上【治安疏】造成的。相反,正是因为大明朝会让正义变成祸患,海瑞才会上【治安疏】。伟大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苦难而忽略别人的苦难,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苦难而更在意他人的苦难。
▼石公公的威逼利诱失败了,嘉靖知道自己避无可避,他只能自己出来直接和海瑞辩。
(2)直接对峙
嘉靖:我华夏三代以下,可称贤君者该首推何人?
海瑞:当首推汉文帝
嘉靖:文帝之贤,文景之治,后世莫不颂之,你却在给皇帝的奏疏里,引用狂生贾谊之言,求全苛责,借贬抑汉文帝,以贬抑当今圣上。如此贤君尚被如此攻击,你心目中的贤明之君是谁?
你即认汉文帝为贤君,为何反责文帝,优游退逊,多怠废之政,这是不是在映射皇上?
▲这一段嘉靖问的是【治安疏】里面的这一段: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文帝性仁类柔,慈恕恭俭,虽有近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颂之,谀也。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
嘉靖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海瑞认为文帝是三代以下首推的贤君,那为什么又在【治安疏】里面又指责文帝,是不是影射当今皇上。
海瑞:汉文帝不尊孔孟,崇尚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因此有优游退逊之短,怠废政务之弊。但臣仍认文帝为贤君,因文帝犹有亲民、近民之美、以百姓之心为心与民休养生息。光大文帝之德,始有文景之治。可是当今皇上处处自以为效文景之举,二十年不上朝美其名日无为而治,修道设醮行,其实是大兴土木。 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 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 要我直言,以汉文帝之贤犹有废政之弊 当今皇上不如汉文帝 远甚!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大明朝设官吏数万竟无一人敢对皇上言之,我若不言,煌煌史册自有后人言之,转问那些要驳斥我的百官,他们不言,我独言之。何为影射他们,是不是想让皇上,留骂名于千秋万代。
嘉靖:都你一人是,忠臣,良臣,贤臣?
海瑞:我只是直臣
嘉靖:无父无君的直臣
海瑞:我四岁便没了父亲,家母守节,一人将我带大。出而为官,家母便谆谆诲之,尔虽无父,既食君禄,君即尔父,其实岂止我海瑞一人视君若父,天下苍生无不视皇上若父,无奈当今皇上不将百姓视为子民,重用严党以来,从宫里二十四衙门派往各级的宦官,从朝廷到省府州,所设官员 无不将百姓视为鱼肉 皇上深居西苑一意玄修 几时察民间之疾苦 几时想过几千万百姓虽有君而无父 虽有官而如盗 两京一十三省皆是饥寒待毙之婴儿,刀俎待割之鱼肉 君父,知否!?!
嘉靖:朕送你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晕倒)
(三)收获
1、认识到一件事物不仅要从正面或者作者的角度来观察,更要在他的反面和侧面来观察
2、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完善,令人绝望,若是没有海瑞的最后呐喊,仿佛没有一丝光亮
3、我做不了海瑞,但一定会尽全力做王用汲、李时珍那种,理解朋友,不怕患难,敢于为百姓争利,本身也是学社会学的,若不能学有所用,帮助大众,学之何用
贺雪峰教授,敢直言山东省政策失误,防止了一大群农村百姓被强迫拆家
温铁军教授,敢直言GDP计算方式就是一种有利于金融资本的方式
我希望我也可以有这样的勇气,希望去北京大学深造,为人们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