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被别人贴上标签,问题不大,有时候还是好事。演员给自己贴标签,那就会自己把自己关起来。
经常有人抱怨说有的演员因为某种角色出彩之后,就一直接同类型的角色。其实,有时候不是演员不想接别的角色,而是递过来的本子都是这个类型。因为导演、制片人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们也要保证作品的完成度。既然这个演员有成功的案例能证明适合这种角色,那肯定做风险最低的选择啊。
而怎么判断演员们自己想不想给自己贴标签?就看角色的完成度。如果同样的角色换个妆发出现在不同的故事里,同样的镜头角度、同样的哭和笑,或许很美,或许很帅,或许足够邪魅、或许足够老谋深算……但是,观众看到这个人就能猜到整个角色的走向。说明演员在心里已经给自己贴了足够的标签了。
如果演员不满足现有的成绩,想突破。即便演员没有更多的选择,观众也会看到哪怕同样类型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人」。说白了,角色也是人。就是双胞胎也是不一样的人。何况本来就是不同角色。
当然,有时候演员演不出同类型角色的区分感,也可能是演技不够。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一个古装角色出名的演员去演现代戏,被建议还是回去演古装。或者,现代戏出名的演员,被嫌弃古装丑。其实,根由都是演技不够。没吃透角色,无法恰如其分的表达角色。
所以,标签这种东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能带上某个标签,说明这个演员一定是拥有了一部分的资质和能力。能摘掉标签,说明这个演员有更大的决心和毅力。
人类或者生物的本能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有决心、有毅力、有能力冲破舒适圈的演员,创造出经典角色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