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写一个导演列表,会是这样的:
谨容许我跳过卢米埃尔兄弟等前驱电影人,从」使电影从一种影像纪录技术走向一种影像创造艺术」的导演开始吧。
排名不分先后,以主要活跃年代为序。
1. 大卫·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代表技巧:平行剪辑,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个人意见:格里菲斯的电影是划时代意义的,他让长篇的无声电影变得丰富,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却丝毫不显沉闷。遥想当时所有电影的配乐都是由乐师和乐团即兴演奏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总感觉那个年代观影的美妙性和艺术性要比现在的3D巨幕爆米花重金属音响要好太多了。而从【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专属的电影配乐也开始诞生,电影也渐渐在艺术的领域里建立地位。
2. 弗里茨·朗,与F.W茂瑙同为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代表作:【M就是凶手】、【大都会】,其中【大都会】是最昂贵的无声电影,也是最早的科幻电影之一。
个人意见:【大都会】真的是一部超前的作品,(越来越像人类的)机器人、被机器主导的(反)乌托邦世界、阶级之间的纷争与跨越阶级的爱情,这些主题在近百年来的科幻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重大改变,好像只是这原本气魄不凡的宏大叙事在当代电影变得越来越小清新和儿女情长了,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
3. 谢尔盖·爱森斯坦,蒙太奇之父,苏联电影先驱之一,开创多种电影理论,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墨西哥万岁】。
个人意见:蒙太奇并非爱森斯坦独创、甚至不是他首创,但却是对此电影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一人。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小儿科,但也正是它才让电影「活」了起来,跳出了从戏剧上带来的单一视角的限制(这是梅里埃的缺陷之一),让电影不同于记录,不同于我们日常的时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很多电影依旧在枪战中使用这种形式,比如抗日神剧中,一个镜头给到八路军随便拿枪一扫,下一个镜头就是日本兵不明不白中枪倒地,实在是不能再廉价了。
4. 路易斯·布努埃尔,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代表作:【一条安达鲁狗】、【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个人意见: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他与好友路易斯·布努埃尔的合作【一条安达鲁狗】可谓两个领域的最好结合,梦幻的感觉无序的场景,恕我无力表达,对于一个对超现实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种无法摆脱又无法捉住的感觉,有时我觉得超现实应该站在现实与虚无之间,像一层壳一样包裹着我们。我自己也有参与拍摄过带有这种风格的短片,效果仅仅达到了让人头晕的境界。
5.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悬疑电影大师,代表作:【蝴蝶梦】、【西北偏北】、【惊魂记】。
个人意见:对于希区柯克,最想提的是他的麦格芬,所谓「苏格兰高地的狮子」,看似重要的伪核心,这在后来很多的悬疑电影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中都有运用,个人认为它可以运用在更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上,体现出一种无意义性和让人反胃的讽刺性,当然已经有很多人这么做了。希区柯克会在剧组内设置悬念,非常有意思,而在技巧手法上也有相当的开创,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希区柯克多次在自己的电影里当背景,在【希区柯克剧场】里开头结尾总要出来「逼逼」一下,真是个可爱又厉害的胖老头。(这个方式在后来很多剧中都有如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
6. 斯坦利·库布里克,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电影奇才,代表作:【闪灵】、【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
个人意见:纪录片、故事片、犯罪片、反战片、科幻片、史诗片、恐怖片,库布里克到底还有什么不会的?即使从没有拍摄过文艺片,库布里克的电影却从不缺少艺术性,不同风格影片之中连接的是对人性的把握,比较遗憾的是【2001太空漫游】没有推出后面的三部曲,当然如果拍了的话感觉会降低第一部的艺术性,那种深邃神秘感会减弱三分。而【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这个名字实在是不能再可爱了。
7. 黑泽明,日本电影天皇,影响力最大的亚洲导演,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
个人意见:写到他的时候突然不知道怎么写了,空着。
8.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奠基人,代表作:【狂人皮埃罗】、【筋疲力尽】。
个人意见:「一部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把枪」这句话我至今没有想出更好的解释,但戈达尔的镜头简单却充满爆炸性,【筋疲力尽】中使用的「跳剪」手法(虽然是迫不得已)与其内在观念相吻合,与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四百击】、【祖与占】)的合作和分裂颇有萨特和加缪的既视感,新浪潮反对的正是大投资请明星的「优质电影」,用真实的场景配上非真实的意境,体现其观念和哲学内涵。
9. 圣三位一体,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导演,代表作【第七封印】、【野草莓】;
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代表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电影大师,代表作:【牺牲】、【安德烈·卢布廖夫】。
个人意见:人们将这三位大师并称,三人同为当时最优秀的艺术片导演,风格却各有不同。伯格曼的早期电影带着强烈的宗教气息,后来则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风格从阴郁的灰色变为惨淡的黄色。费里尼自己的风格混合意式风情,女性人物总是丰乳肥臀,情节热闹直至癫狂,人的精神、欲望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好像在孤岛上聚会跳舞狂欢,而你却越来越远。(没错就像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最后一镜)以颜色可以说是墨绿色为主。老塔被称为电影诗人,宗教气息与诗意镜头结合,在【安德烈·卢布廖夫】中最能体现,那是模糊的紫色;而【乡愁】中,则更能找到关于挖开虚无的表面,找回存在的根基这种尼采式宣言,那是微弱的黄色。
10.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导演,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代表作:【十诫】、【蓝白红三部曲】。
个人意见:道德焦虑式电影的顶峰和末声,更像小说家的导演,我将他放在 最后一个位置,是觉得他算是此类电影导演中最后一位大师,他的故事片,大多情节简单又充满了纠葛,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看似随意实则细致入微,将现代人在平淡的日常中隐藏的烦躁、迷茫、忧虑等展现出来。【蓝】讲的是自由的代价,【白】是平等的前提,【红】是博爱的根源。而【十诫】中的第六诫【爱情短片】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故事:「我爱她,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见到她,我会做什么?我问自己,却只得到了一个回答:回屋,自杀。」
这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且在电影史中比较有地位的导演,比较纠结的是罗伯特·布列松、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维托里奥·德·西卡、奥逊·威尔斯这几位,最后还是没选,而没有选择还在世的导演不是因为厚古薄今只是还没有盖棺定论,文中对于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些个人拙见,一个刚入门的影迷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