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亚洲女性」 之谜( 「 missing-women puzzle 」 )
(可能题主希望的「谜」是偏理论逻辑方面的?但是我还是强行来答题了~)
这个谜团是由1998年诺奖经济学得主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在其1990年发表的文章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 提出。
文中指出:在欧洲、北美和日本,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的代表性比例大约为1.05 : 1。但是,在中国、南亚、西亚几乎男性都比女性多,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可低至0.94 : 1,甚至还有更低。Sen以此为依据,假设在自然非干预状态下,估算出至少有1亿亚洲女性消失了!(这里的消失 「missing」 可以理解为 「their potential existence had been eliminated」 )
图片来源: Wikipedia
以下一段翻译自Sen的原文,括号内是我加的。
「在世界范围内,出生性别比大致是相同的,每出生100个女孩,就有105或106个男孩出生。但大量研究表明,在获得相同的营养和照顾的条件下,女性显著地比男性长寿。女性似乎整体上更能抵抗疾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注意前提是获得与男性一样的照顾)。存活率的差异还可能部分源于男性更多的死于暴力(比如:小时候淘气,打个架,一不小心就...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等等)或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
于是乎,在欧洲和北美,尽管出生时,男比女多,但是由于男人比较容易死(男同胞们要惜命啊...),所以从 整体性别比 来看,女性多于男性。但是为什么这在亚洲大多数地方不是这样呢?这些亚洲女性为什么凭空消失了呢?
--------------------------------
谜讲完了,接下来,来看看学者们是如何解释此谜团的。
1. 首先说说 Sen 自己给出的解释(主要是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
▶生育前 :性别选择性堕胎。对男性的偏好可能源于:东西文化差异、 社会习俗的差异、养儿防老的观念等。
▶幼儿期 :女性难以获得同男性一样的营养和照顾(unequal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provided for women)
▶成年后 :成年女性在家庭中议价能力低(low bargaining power)
外因:女性挣钱的能力弱于男性;
内因:家庭的自我牺牲(greater concern for family)。
2. 都是 乙肝 惹的祸(raised by Emily Oster ,目前是芝大booth商学院的副教授)
Emily Oster在其博士毕业论文「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后来也发表在了JPE,可以说是她的成名作)提出,Sen 的假说没有考虑到乙肝在亚洲的高感染率(谢大神指出,其实Hepatitis B就是乙肝...)。感染乙肝的夫妇生男孩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当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晰,但大量文献都记载了此现象)。在欧美地区,乙肝并不常见,但在中国以及其他的亚洲地区感染率却非常高。根据Oster的研究,她认为大约45%的「missing women」是由乙肝引起的,在中国这个比例更是达到75%。
Oster的观点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难道亚洲女性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理原因,而并非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
3. 对于Oster观点的推翻
Das Gupta(2005)发现第一胎孩子的性别将影响后几胎孩子的性别,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中,后几胎孩子的性别比差不多是自然比例,但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中,后几胎中生男孩的比例显著提高。同时,他还指出性别比与家庭平均收入有关。这也潜在印证了Sen的假说。
Avraham Ebenstein (2007)发现第一胎孩子的性别比更接近自然比例,第二胎以及之后几胎的孩子性别比会更偏离自然比例。而乙肝是应该是对所有胎的孩子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这就说明除了病毒的因素,还有其他人为的因素影响着性别比。
Lin和Luoh(2008)利用台湾的数据分析得出,感染Hepatitis B病毒对于性别的影响其实非常小。
随后,Oster联合其他几位经济学家(2010)一起发表了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推翻了自己曾经提出的假说。
4. 对Sen观点的进一步验证
Jayanchadran et al.(2009)发现在印度,女婴获得母乳喂养的时间远远短于男婴,这导致女婴的死亡率上升(
Because breastfeeding protects against 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潜在的原因是:生女儿的母亲为了尽快怀孕生儿子,就缩短了母乳喂养女婴的时间。
Hu et al.(2010)发现,性别选择性堕胎确实加剧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但却减轻了印度女孩患营养不良的几率。Lin et al.(2013)也验证了在台湾地区,堕胎使得男孩出生率提高,但与此同时降低了女婴的死亡率。由此看来,性别选择性堕胎虽然加剧性别失衡,但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孩的福利,毕竟极度偏好男孩的家庭会提前堕胎,避免生了女儿又放在一旁冷落。
以上几篇文献基本验证了Sen生育前和幼儿期的观点(忘了的话请返回看第1点)。对Sen成年后观点的验证,就不得不说华裔女经学家Nancy Qian于2008年在QJE上发表的这篇Paper,很多知友也曾在其他问题中提到过了这篇(目前已有中译版,可在知网搜索「钱楠筠:丢失的女人与茶叶价格——与特定性别有关的收入对性别失衡的影响」)。
为了验证 女性收入增长 对 性别比 的影响,Qian独具匠心地利用「后毛泽东时代的茶叶价格」来估计女性工资收入如何影响女婴出生率。其具体思路是:后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大大提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叶与水果。而由于身高、身体素质和技术传承等诸多原因,女性适合收割茶叶,男性适合收割水果。这样,伴随着经济作物价格的提升,适宜种植茶叶的地区,女性的经济地位得以提升;而适宜种植水果的地区,男性的经济地位得以提升。上述两性相对收入的变化,完全是受到外生的国家政策所影响,并非受文化、宗教等不可观测的因素所影响,也并非是男性与女性自己选择的结果。
基于这一巧妙的自然实验设计,Qian进一步利用DID,进行了严格的因果推断。结果表明,在经济改革后,一个家庭每多种一亩茶叶(也即女性收入上升),新生婴儿为男性的比例降低1.2个百分点;而每多种一亩水果(也即男性收入上升),新生婴儿为男性的比例提升0.5个百分点。类似地,Qian还发现,在这段时期内,家庭种植茶叶(即女性收入上升)对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正面影响,而家庭种植水果则有负面影响。
另外,Qian还强调了,单纯的收入增长对性别比没有影响。形成对比的是,在男性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女性收入增长提高了女孩的存活率;在女性收入不变的前提下,男性收入增长则降低了女孩的存活率。而且,母亲的收入增加能够提高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而父亲收入的增加则降低了女孩的受教育水平,但对男孩却没有影响。
欢迎大家小伙伴一起讨论啊!也欢迎大家来公众号" 黎歌笔记"(lige_notes) 找我玩儿~
收藏的时候别忘了点赞哦!:)
--------------(完)------------------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感慨,好经济学家不仅能提出好观点,更能提出好问题。 Missing Women Puzzle 不知「捧红」了都少学术新星~
参考文献:
-
Sen, Amartya (20 December 1990).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37
(20).
-
Sen, Amartya (1987). "Gender and cooperative conflicts.".
Helsinki: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
-
Oster, Emily (2005).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PDF).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
(6): 1163–1216. doi:10.1086/498588. Retrieved2007-08-01.
-
Das Gupta,Monica(2005) .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A New Look at the Dat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31, No. 3 (Sep., 2005), pp. 529-535
-
Ebenstein, Avraham Y. (February 2007)."Fertility Choices and Sex Selection in Asia: Analysis and Policy" (PDF). Retrieved19 May 2009
-
Lin, Ming-Jen; Luoh, Ming-Ching (2008). "Can Hepatitis B Mothers Account for the Number of Missing Women? Evidence from Three Million Newborns in Taiw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
(5): 2259–73
- Oster, Emily; Chen, Gang; Yu, Xinsen; Lin, Wenyao (2010).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PDF). Economics Letters,Volume 107, Issue 2, May 2010, Pages 142–144
-
Jayanchadran, Seema and Kuziemko, Ilyana (2009) 「Why do mothers breastfeed boys more than girl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ld Health in Indi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401.
-
Hu, Luojia and Schlepper, Analia (2010) 「Does Sex-Selective Abortion Improve Girls’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India」 Tel 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 Lin, Ming-Jen .Liu, Jin-Tan and Nancy Qian(2013),More women missing, fewer girls dying: the impact of abortion on sex ratios at birth and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in Taiwa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ach.
- Qian, N. (2008).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3), 125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