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总共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似泰国;1.1亿的人口接近日本,有两个大都市也不足为奇。别看川渝那么大,其实90%以上的人口都聚集在仅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内。盆地以西南地区11%土地,居住了西南人口的一半还多,人口密度堪比东部省份。这是一块位于西部的--庞大、致密、但又封闭的经济腹地。和中国中部地区不同,这里较少受到临近省会的竞争。四大一线城市在西部的虹吸效应也相对中部地区减弱不少。
四川盆地水光热条件优良。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水网密集,土质为肥沃的紫色土。盆地内以适合耕种的丘陵地形为主。所以自古就是中国的人口高密度地区。但道路蜿蜒曲折,很多城市镶嵌在狭窄的河谷平坝里施展不开。
成都平原是个特例。作为西南唯一大规模农业平原,都江堰修建以来水旱从人,不知饥荒,号称天府,人口承载力极高。道路建设成本低、商品和信息交流通畅。富饶农业大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孕育一个或多个大城的情况不足为奇。
重庆也很特别,它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嘉陵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长江支流。它又在盆地内岷江、沱江等长江其他支流的下游。河网密集的四川盆地几乎所有的水都会流到重庆,水运出川。堪称是四川盆地的「出海口」。
成渝二市,一个位于盆地内部西缘,一个位于盆地东部边缘。都不在盆地的几何中心,谁都不能完全吃下这块经济腹地。所以就像两个超级地漏,人才、资源、财富、交通分别向两市聚集。
四川盆地的先天情况,和山东很不同,青岛有港可对接日韩,但烟台威海一样可以外联太平洋。济南可以沟通京沪京广,山东很多内地城市也可以。济南青岛在其本省并无碾压性的地缘优势。又比如河南,郑州相对于洛阳、开封的强势,更多是近代铁路交通带来的,并不是郑州先天条件压过两大古都。
成渝二市的发展,还具有一些战略意义,比如从国家交通规划上看,作为中欧、中国-东盟、中国-南亚等线路的主要交汇点之一,未来的川渝必然不再封闭。人口众多的成渝地区坐阵西部,可以起到平衡东西部经济、稳定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提升国家西部地缘政治安全的作用。所以国家给这两个城市副省级和直辖市的较高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