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能穿,你千万别扔啊!」
「你穿不了,那就给我穿吧,反正不能扔」
「这个东西又没坏,还可以用啊」
「很贵的呀,扔了怪可惜的」
..........
当你房间各处塞满了物品,无法下脚时,决心要像书中所讲,为自己和家庭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时。父母震耳发聩的阻止声就已爆炸在房间的上空。
大部分家庭在做整理收纳时,最大的困难便是来自父母的反对。上一辈的观念与执著,遇上了新一代的做派与思想,就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矛盾无可避免。
每当我们想要处理掉一些不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就会跳出来阻止你,不让你扔,或者默默地背着你把扔到垃圾桶里的东西又捡回来。
我身边就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
在我老家有个老奶奶,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历过国家困苦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伴随着她整个童年与青年时期。时代造就她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碗中的饭要一粒不剩、没有坏掉的物品决不能丢弃、有用的路边垃圾一定要捡回家.......
现已八十多岁的她,更是对捡废品到了痴迷的状态。我老家前有条沟渠,上游的居民时常把垃圾倾倒在这条河沟里。老人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天都在佝偻着背,拿着一根竹竿在河沟旁捞她想要的,塑料水瓶、塑料袋、坏的器皿等,在外人看来都是无用的垃圾,而在她眼里都是宝贝。
家中的脏乱自然不用说。子女不认可她的做法,她也不能理解子女为何三番五次的阻碍。矛盾随时都在爆发。
为什么明明家里不缺钱,却还要留着那么多旧物?为什么他们的观念如此固执迂腐?面对这样混乱的环境、难搞的家人关系,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先从以下3点做起。
1、理解价值观的不同
现代生活的消费方式,与上个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经济在发展,物品产出数量早就不计其数,而上一辈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还停留在过往。
「物尽其用」是他们价值观的基础。当我们无缘故地扔掉一件物品,势必会受到他们的阻止,更甚还会有道德捆绑。
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没办法感同身受。一个塑料袋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就只是个塑料袋,但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每一样东西都物尽其用」的一种精神。
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观念,不要用冷暴力的手段来迫使他们做出退让。
2、保持界限感
生活方式研究者殷智贤在【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中提到:「你可能想不到,整理一个家,首先要面临的是权力的平衡问题。」
每个人天生都喜欢掌控,包括家中的话语权。当我们在不经父母同意下,而私自做出决定,父母会感觉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为谁都不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被别人干涉。
避免对父母的生活方式进行习惯性评判,保持亲情之间的界限感,不随意逾越,才是家庭整理的前提。
3、少一些表达,多一点行动
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麻衣作为家里的女主人,曾因为要扔掉无用的东西和妈妈、奶奶发生激烈的争执。后来她把自己的房间和公共的厨房及客厅收拾得异常整洁。习惯于公共空间的整洁之后,当麻衣的妈妈回到自己乱糟糟的屋子后,觉得「我的房间和客厅差距太大了」,自己就开始收拾起来了。
当我们无法改变父母多年的生活喜好时,与其反对,不如顺其自然。先从自己的卧室开始做整理,谨记「欲速则不达」的原则,再慢慢的扩充到客厅、卫生间、厨房这些公共区域。
当父母看到公共区域每天一点点的变化,在视觉的冲击下,会撼动坚持已久的生活观念。
每一件看似荒唐背后的事,一定有藏着它更深层次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互相尊重,保持和谐,制造一定的界限感,但也要保持温度,满足彼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