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为什么心理学找不到工作呢?

2023-12-13心灵

要说学哪个专业听上去最高深莫测,又最像是拥有超能力的,那一定是心理学。

一听说别人是学心理学的,言行都变收敛了,害怕多说一句话自己就会被看透。仿佛面对着心理学人,我等凡人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裸奔」。

在外人的想象中,学心理学就是如此光鲜亮丽。

然而,心理学人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二十多年前,心理学就被称为「21 世纪的朝阳专业」,但如今朝阳仍未升起,还落得个「毕业即失业」的结果。

01

心理学人,困在就业里

每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总有考生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好奇想要填报心理学,却总被许多过来人劝退,他们以悔不当初的心情喊着「快逃」:

劝退!劝退!劝退!真的不要为了一时的兴趣爱好选心理学!热爱当不了毕业以后的饭。

心理学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麦可思的就业报告, 在「红牌专业」榜单中,应用心理学已经连续五年上榜 [1]。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心理学类专业下分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

这两类专业的区别在于一个为基础研究领域,注重传统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一个为应用研究领域,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用户研究、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等领域的运用有关。

然而,偏向于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应用心理学,其毕业后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

【2013-2017 年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 从事和专业学习内容相关性更高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学毕业生仅有 6.5%,超过 70% 的人都在做人力资源,其中 30% 以上是助理和行政等专业技能需求很低的岗位 [3]。

北师大心理学部 2022 届毕业生去向也显示,除了升学, 33.3% 的人就业去向都是教育单位、医疗单位或党政机关,其中进入中小学的占 21.4%,就业的企业中,七成都是非医疗企业 [4]。

学心理学不仅不好找工作,还很难找到薪资高的工作。收入低,是劝退学生选择心理学的另一个原因。

麦可思数据显示, 2022 届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 5169 元,不仅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收入,水平还是全国倒数 [1]。

而像看上去专业壁垒更高的心理咨询师收入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22 年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状况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平均月收入为4546 元 ,且分布十分不均 [5],只有少数的凤毛麟角可以拥有可观的收入。

和医生类似,心理咨询师也是个重资历的职业,从业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越吃香,而在从业初期,收入并不高。

与此同时,在督导制度下,心理咨询师还得承担一笔必不可少的费用——即为获得专业辅导和指导而支付的督导费用。

就业难、对口难、收入还低,别说帮旁人解忧了,心理学人怕不是得先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02

心理学,仍在朝阳中

这么看来,心理学怎么都不算是个好去处。

但同时,心理学又是一门被喊了二十多年的朝阳专业。称它为朝阳专业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前景广阔,人才需求大。

的确,中国社会对于心理学出身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

2019 年,由北大六院的黄悦勤教授组织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痴呆)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 16.6% [6]。

换句话说, 全国有 2.3 亿人在一生中某个时间,可能患上精神障碍。

其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患病率最高,分别为 7.6% 和 6.8% [6]。

此外,据世卫组织与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联合进行的【2019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1990 - 2019 年,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数增加了 2753 万人,在 2019 年达到了 1.6 亿人左右 [7]。

不仅精神障碍患者, 普通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困扰,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支持。

例如,在某心理咨询服务平台,20 - 29 岁用户主要咨询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个人成长和情绪管理,40 - 49 岁用户主要咨询婚姻家庭和亲子教育 [8]。

快节奏的社会运转,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产物」:无止尽的 996、内卷,每天从睁眼起就被一个又一个 ddl「追杀」,这让现代人的精神很难放松。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数量却是远远不够。

目前,全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只有 2 万人左右,硕士生约 0.8 万至 1 万人,博士生则仅有 400 多人 [9]。

至于从业人员,那自然是更加缺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 精神卫生地图】,2020 年全世界每 10 万人口,平均有 13 名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从业人员。

而中国每 10 万人只有 8.6 名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从业人员,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 [10]。

美国的数据在 2017 年就已达到每 10 万人 145.8,这个数字并不令人惊讶。毕竟我们在看美剧时,常常能看到剧中人物去做心理咨询的场景。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形象的认知,也来源于此。

而在 2020 年,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在这个指标上是中国的 13 倍和 5 倍 [10]。

总体看来,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可观的前景,那为什么心理学仍是红牌专业,心理咨询行业的朝阳也从未升起呢?

03

朝阳为何从未升起

虽然心理咨询行业的需求量大,但现有的心理咨询服务并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不少有过咨询经历的人,都曾在社交平台上吐露过心理咨询服务的体验差。我们统计了社交平台中咨询者对心理咨询的相关吐槽,「避雷、避坑」这一类词被提及的次数最多。

例如,有人分享自己在做了心理咨询后反而心理状态更糟糕了,遇到的咨询师也不专业,甚至还会泄露咨询者隐私,比如把来访者的咨询内容告知亲属朋友。

学校心理咨询的质量更是一言难尽,很多咨询师都是由辅导员或思政老师兼任,碰上不专业的能让学生心理状况更糟糕:

去做咨询就像去办公室被问话一样。

心理咨询行业的风评不佳,有部分原因要归于行业乱象—— 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心理咨询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11]。

在中国,想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参加个速成班就行,也并没有专业限制 [12]。虽然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已于 2017 年取消,但已获的证书仍有效,而 2005 年至 2017 年期间约有 200 万人获得了证书 [12]。

另一方面, 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并没有遇到心理困扰就去做心理咨询的习惯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2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超一半的人听说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但仅有 5%人做过线下心理咨询 [13]。

即使是有精神类疾病的人,也不习惯寻求帮助。

2021 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研究显示,过去一年内曾有抑郁发作的患者中,仅有 9.5% 的人寻求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得到充分治疗的人更少,只有 0.5% [14]。

研究指出,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普及率偏低,是中国人不习惯寻求心理帮助的重要原因 [14]。普及率低使得中国人对心理学的认知缺乏,很多人心理出现问题,没有意识到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另一方面,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会羞于承认,并认为做心理咨询是丢人的,即使再焦虑也宁愿憋着。这其实是「病耻感」的表现,在外界眼里,精神疾病是思想上的问题,总要求患者自行振作起来。相比其他疾病,比如癌症等,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更为显著 [15]。

所以心理治疗这一「舶来品」,在中国人身上效果不明显。 甚至有人调侃,中国人有算命就足够,不需要心理咨询。例如,在咨询情感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分析再多的「服从性测试」,都没有一句算命的「对方克你」管用。

苦学多年专业知识的心理学人也没想到,自己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会是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