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样本够了。
这大概是这方面是最后一篇了。
抑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外源性抑郁很简单,起因来源于外部。
年纪越小越好找原因。
比如青少年,要么是学校,要么是家庭。
学校部分包括且不限于学业竞争导致的同辈压力;人际关系处世不当受到孤立;学校教学环境不佳导致老师肢体暴力或辱骂学生与同辈之间的校园霸凌等等。家庭部分主要是父母学业高要求并伴随实质惩罚;父母情感不合并有口角或肢体冲突;对孩子漠视、基本生存需求无法保障;父母人格特质不稳定或情绪化或控制欲强;特殊家庭结构等。
内源性抑郁和外源性抑郁,它们有醒目的差别—— 当切断导致外部抑郁的根源,外源性抑郁就不会重蹈覆辙 。
比如离开原生家庭,人就变得开朗。离开学校,换学校后,心态变得积极。父母不再给学业压力,心态也变得好起来……
这些都是外源性抑郁。
外源性抑郁可以切断源头、对症下药。
如果说,外源性抑郁是外部原因导致,那内源性抑郁就是人内在自我认知导致。
一部分人,自认为导致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来自于「外部」——实质到底是不是,我没办法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是内外源性的综合导致,那就需要从内到外。一个个外部因素排除之后,还是感觉自己在抑郁,那只剩下纯粹的内部原因。
这就是「内源性抑郁」。
俗称,「我执」造成的心魔导致抑郁。
专业术语:自体夸大化导致的破碎。
比如我明明是a,但我吹嘘自己是A。
明明在我眼中,我就是A啊。
为何别人眼中的我却是a?
这个事实,要么否认,要么回避。
这种情况就是最为「麻烦」的一种抑郁。
这也是我观察到会「避雷」的一个类型。
这种自体夸大化,它就像一个气球。 持有者必须要抱着它,才能有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是建立在极为虚假、自恋及自大的气球上面。 当他们发觉,事实其实跟自己想得不一样,比如张三觉得自己美如刘亦菲,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的「膨胀自我」就会炸开。
这种破碎的过程,最直接的呈现就是抑郁。
长期在抑郁里面出不来的人。
最为普遍的特性就是这样。
无法接受原本就平庸、普通的自己。
即便他们当下出来了,如果还怀抱我一定要达到A的情况,那无异于又再次返回到一个夸大的状态,下一步可能又会破碎掉……
这种内源性抑郁是最为不稳定的一类。
吹起来炸掉,又吹起来又炸掉……
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社会关系,他们的生存范围都会比较狭窄。因为他们潜意识会知道接触到「新的客体关系」,大概率会使得他们受伤,所以就会造成部分的社交回避。
他们更多倾向于寻找到,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A的关系(我跟A人处,那么我就是一个A人的优越感),或是以A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关系(一起维护我夸大性的自体)。
疯狂索取他人认同和支持来维护自我价值。
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人事物告诉他们,他们真的不是A,而是a;但是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于他们来说太残酷了,所以才希望通过各种方面来拉扯「我是A」的假象。
这对内源性抑郁几乎是「基操」了。
他们看得上的人,其实看不到他们。
与他们结交的人,他们又看不上。
「人格」的稳固性这方面,很差很差。
当然,还有一种是偏自卑、自贬无价值的类型,但等关系长期且安全,膨胀的部分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只是避免受挫藏起来了。
他们是否可以走出这样的循环……
还是要看他们何时能够「接受现实」。
[注]个人片面经验,不包含任何建议。
[注]如有抑郁症,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