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图/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2024年度创新之城
这里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 「六区一市」 ,高铁18分钟直通香港九龙。这个行政区成立不足8年,GDP已突破 3000 亿元,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3800家。它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包容、创新已成为它的基因。如今,它正朝着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的目标稳步推进。
2024年12月30日,林淑仪从深圳西九龙站乘坐高铁,经过18分钟车程,到达深圳北站,开始了她新一周在深圳市龙华区的工作行程。
林淑仪是一位香港籍青年企业家,深圳屈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4年1月,公司入驻龙华区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称「双创中心」),拥有大约8平方米的独立空间,并和其他公司共享数百平方米公共空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前两年免租金,第三年租金半价,第四年优惠25%。」林淑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她感受到了龙华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被这里开放、包容的特质所吸引。「龙华出行便利,营商环境一流,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在龙华工作,但家在外地,过着‘职住分离’的生活。」
龙华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 辖区内的深圳北站,是很多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到深圳的第一站。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龙华被网友称为「宇宙中心」。
从2011年12月30日龙华新区成立,龙华实现改革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算起,至今刚好13年,可谓正值少年。少年意气风发,龙华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222.67亿元,同比增长5.5%,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增长12.1%。服务业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速稳居全市第一。
龙华已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蝶变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
「无奋斗,不龙华」
「无奋斗,不龙华!」在2021年的一次誓师大会上,龙华区委书记王卫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他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一天当作两天用,动起来、跑起来、燃起来,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奋斗。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生活没有意义。无奋斗,不龙华!实干成就梦想。」
龙华一步步走来,经历了三次飞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宝安县龙华镇还是一个下辖6个乡、45个自然村的边陲小镇。当时龙华给人的印象,还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睡城」。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龙华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开放意识不断增强。1984年,龙华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太平手套厂」挂牌,此后又陆续引进了14家牛皮加工厂。企业增多后,龙华就陆续建起了工业区。
经过几次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宣布,在宝安新增一个功能新区——龙华新区,同年12月,在原龙华街道、观澜街道的基础上,龙华新区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龙华实现了改革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工业重镇到功能新区的第一次飞跃。
五年后,2017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揭牌成立,这意味着龙华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即从功能新区到行政区的飞跃。次年,龙华的GDP一举突破2402亿元,增速达到10.3%。
2020年,深圳市委赋予龙华新的战略定位,将龙华纳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寄望龙华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龙华全面开启第三次飞跃。
龙华创建了全市面积最大、内容最全、功能最多、服务对象最广的综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龙华区国际合作中心,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
「以前说龙华是‘宇宙中心’多少带点调侃,现在看来是越来越有国际范了。」有网友发帖称。
另外,近年来,深圳新华医院(深圳市体量最大的三甲医院)、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医院)等,都坐落在龙华,民生事业改善。五馆一体(深圳市展览馆、市文化新馆、市演艺馆、市第二图书馆、市美术馆新馆、简上体育综合体)更是让北站中心成为龙华的新文化地标。
2024年8月11日,在深圳(龙华)八友美术馆一楼,深圳市有味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瑞在讲座中说:「我从2018年开始创业,2020年搬来龙华后一直扎根在这里。」
他谈到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交通非常便利,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等片区,为文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最重要的是,龙华奋斗文化的城市底色,与我们创业者的初衷非常契合。」他称。
如今,龙华已从市郊小镇变成一个户籍人口68万、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300万的行政区。根据2024年深圳市交通出行统计的数据,目前全龙华区像林淑仪一样职住分离的人群总数为174.08万(区内工作区外居住43.39万,区内居住区外工作130.69万)。
这一数字,是龙华开放、包容和活力特质的外在体现,这些特质也吸引着更多创业者扎根龙华,爱上龙华。
视改革创新为「根」「魂」
龙华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改革和创新。龙华区区长雷卫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也是深圳多年积累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直接动能。作为深圳改革创新的产物,自新区成立以来,龙华就肩负着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为全市改革发展破题探路的重要使命。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全市的制造业重镇、产业大区,再到现在的新兴产业高地,龙华实现了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龙华是深圳的产业大区,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在2017年、2018年和2022年分别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和6000亿元大关。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1%,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七成。
深圳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图/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在改革创新的动力驱动下,2020年7月,龙华在全市率先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如今,「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已成为龙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龙华不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龙华拥有工业富联、华为、树根互联三大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以及富士康观澜工厂、龙华工厂两座世界级「灯塔工厂」。目前,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灯塔工厂」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此外,2024年2月,龙华揭牌了龙华新型工业智算中心,这是深圳首个单体达千P规模的新型工业智算中心。2023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1104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5346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0%,数字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龙华还重点打造了三大创新标杆载体: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
深圳图书馆北馆。图/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供
以国创中心为例。2020年,国创中心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医疗器械领域唯一布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深圳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永久落户龙华。
落户后,国创中心彰显国家平台聚集与虹吸效应,吸引了国药、联影、迈瑞、迈胜、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等一大批行业龙头及机构落户深圳,以及孵化了安捷明、皓影、声诺、汇芯、鼎邦等一批有潜力的初创企业。
目前,国创中心已承担国家、省、市、区级科研攻关项目50余项,申请知识产权170项,牵头成功研制出国产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MO设备,与联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世界首台5.0T人体磁共振设备,技术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和创新为龙华带来了收获。2024年12月30日,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公布【2024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021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核通过企业名单公示的通知】,全市入围企业共2971家,其中龙华区463家,复核通过242家,通过率58.24%,高于上一年通过率8.35个百分点,龙华区的入围数量和复核通过数量均排名全市第三。当前,龙华拥有376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40家企业上榜了深圳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榜单,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2114家、龙华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存量数量为18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1家,排名位列全市第三。
近年来,龙华的企业斩获多个大奖,如华润三九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家企业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科飞测一宗项目拟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提名,为此次唯一一家独立获得特等奖提名企业。
「再造一个新龙华」
GDP历史性突破3000亿元大关后,龙华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GDP实现翻一番,突破60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200家,上市企业数量突破60家,再造一个新龙华。
已经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龙华,将如何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雷卫华称,龙华的底气源自有优质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近年来,龙华坚持招大引优,成功落户华为、美团、开市客、海克斯康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长城证券、中信海直等上市企业投资项目,中建八局、国家电投等央企国企投资项目,海辰储能、科莱电子等龙头骨干企业投资项目。
「这些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大企业大项目,将在未来3—5年逐渐进入成果集中涌现期,陆续建成投用,形成新的增长点。」雷卫华说。
多位受访者还表示,龙华实现目标的底气源自充足的产业用房用地。
近10年,龙华通过土地整备等多种方式释放出2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其中近4年就通过三轮大地块整备释放了13.4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空间,相当于一个市级重点片区的面积。目前已吸引华为、迈瑞等14家重量级企业落户。
雷卫华称,龙华将持续拓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到「十五五」末,塑造10个以上现代主题产业园区,完成70个以上旧工业区提升改造,通过「工业上楼」打造500万平方米「垂直工厂」,新增释放8平方公里集中连片产业空间,努力做到「只要有好项目,龙华就有好空间」。
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陈厚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龙华在高密度建成区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加快土地整备,建设能源科技城和国际医疗器械城,并把这两个产业作为全区的新兴支柱产业培育,足以说明龙华对发展这类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
「迈瑞医疗此前曾在多地调研,但因空间有限等未能落户。龙华通过土地整备有了空间,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们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和发展前景,所以也有意愿落户龙华。」陈厚桥说,目前,龙华已出现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腰部企业不断成长」的可喜局面。
龙华的底气还源自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最优的政务服务。多位受访者称,龙华一直以来都把服务企业和企业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从案例看,一些优质企业也正是看好龙华的营商环境才决定在此落户。
国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起初,他们想在深圳落户时,未把龙华作为第一选择,但龙华的诸多诚意打动了该团队。在国创中心处于初创期的情况下,龙华敢于提供全方位扶持,以资源换时间,加快平台建设进程。建设资金方面,区政府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国创中心资助金额1:1配套支持2亿元启动资金,并先行提供5000万元保障其前期建设。用地保障方面,龙华迅速提供深圳北站汇德大厦、银星科技园两处共计1.93万平方米的高质量科研及产业用房,100%免除前3年场地租金费用。同时,积极腾挪产业用地,支持国创中心建设总部,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奠定平台基础。
同样享受到免租和补贴的深圳市埃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龙华对其扶持力度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区委、区政府领导也一直关心企业的成长。「王卫书记和雷卫华区长多次到公司,倾听我们的诉求。」
让刘笛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分管副区长赵妍妍到公司调研,听到公司为发展需要对接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时,便主动牵线搭桥,促进双方进行合作。
还有一些数据也体现了龙华营商环境的优势。比如,龙华在全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改革,累计推出五批116项「免申即享」清单,累计兑现政策红利20多亿元,惠及约80万企业和群众,事项覆盖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受惠人数均居全省第一。
雷卫华称,接下来,龙华将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域通办、一网通办,推出更多「秒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打造更高水平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城区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共同推动龙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1月7日,龙华即将迎来行政区成立八周年。年轻的龙华也正蓄势待发,准备开启第四次飞跃。
发于2025.1.6总第117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少年龙华」的华丽蝶变
记者:周群峰
编辑: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