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八年呢?

2021-11-14心灵

因为舆论都掌握在世家门阀手里,人家不会告诉你,安史之乱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阶层固化。当时关陇贵族垄断朝堂,一家独大,而寒门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断,无奈只能远走河朔边塞,怂恿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阶层固化。安史和这些寒门庶族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历史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根本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

原因很简单,大唐起自关陇贵族,在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虽然实行科举,大力扶持庶族,但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寒门庶族在中央还是缺乏力量,世家门阀在中央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科举的兴起,使得新兴的士族阶层有了进入朝堂的机会,但当时的科举非常黑,很多寒门子弟要在长安蹉跎很多年,因为要行卷,就像杜甫说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如果有些人还不理解,就可以看看李白和王维两人的真实经历。李白和王维年纪相当,但境遇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他们门第不同。

现在人们对李白的经历,多是出于想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一辈子非常苦逼。李白作为商人子弟出身,是不许做官的,而李白一辈子想做官,想洗白自己的身份,却一次一次失望。因为穷困,遭到同居的刘姓女的嫌弃,然后离婚。晚年更惨,被流放,只能依靠自己的妻子宗氏,穷困潦倒。

而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要了解这二位的,后面有个链接,大家自己去看)

即使是如此,针对这些新兴的士族阶层。门阀世家还出了很多限制手段,企图将这些底层来的竞争者压制在萌芽当中。

第一、遏制科举:既然不能废除科举,那么就控制科举选拔。

首先是在源头上,虽然科举让读书人可以当官,但是你要参加科举要由地方给你推举,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而世家又把持地方和官场,所以除非才华横溢,否则大部分庶族在选拔阶段就被扼杀了。

再者就算你被推举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考场填写试卷,对不起:你也竞争不过世家门阀。不像后来宋明的科举要隐瞒考生身份信息(糊卷),唐朝的时候科举阅卷是考生资料是公开的,有心的考官可以在参加考试前就能查阅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自家家庭条件等。

文官的途径走不通,那么走武途呢?唐朝是没有以文制武的,武勋也是一条阳光大道,你可能文官路太难,实在呆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也许可以选择武途,那么你会更惨。因为武勋的话,由勋官入仕,不同的地位,前途大不相同。

由于勋官入仕的过程中官僚子弟占取优势,毕竟勋官上番获得散官后,文散官需要通晓时务才能参与铨选,官员家庭可以提供相对来说更加优越的教育机会和官场人脉,而普通百姓却无法获得这些训练和机遇,因此勋官入仕人数就比官僚子弟要少。除此之外,直接军功入仕者的出身情况也差不多,即使立殊功与跳荡功,也要根据出身划分四等分别授官,那么贵族官子弟自然仍比普通百姓占优势。

第二、分化瓦解:政治联姻,散养门客

世家门阀除了对庶族在仕途上采取强硬的政治手段外,还采取的是分化和收编的策略:一方面对这些新进的科举士子采取的的是联姻,很多庶族子弟都是出身贫寒,一朝鲤鱼跃龙门,但势单力微的他们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都要投靠世家大族,以牟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双方之间合作最佳的途径无疑是联姻,世家门阀拉拢庶族可以收为己用,再则也可以打击竞争对手。著名的「上门女婿」包括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等。

另一方面,一些没能当上上门女婿的庶族怎么办?没关系,就算当不了女婿,当门客也是待遇不错的,唐代讲究师徒和幕僚关系,神探狄仁杰中的曾泰和狄仁杰。当年杜甫也曾经是唐朝权相房琯的门客,为了救房琯而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写下了著名的【杜甫疏救房琯辨】。【旧唐书】记载「琯好宾客,喜谈论,用兵素非所长,而天子采其虚声,冀成实效」

当然了,让世家收编的庶族群体,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庶族和底层读书人都是报国无路,一时间长安、洛阳等地也聚集了很多如同盲流的庶族,他们或在城内高谈阔论企图引起这些世家门阀注意,或郁郁不得志客死异乡。

唐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随着边镇的扩大,这些前途渺茫的庶族都纷纷前往河西和河北地区求前途,这些求前途的文人,很多都充入了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或者边镇将领的谋士客卿,例如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等就经常出入河西和幽州做边将幕僚。

对于把控中枢的门阀世家来说,巴不得他们离长安越来越远。由于唐朝一直实行的是「关中本位思想」,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边镇也乐于接受他们,充实自己文官队伍的建设,例如在河北这些庶族人多学习纵横之术,指点江山,深得安禄山等人的信任。在安禄山的阵营之中高尚、张通儒等人皆是寒门子弟。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严庄。严庄作为安禄山的心腹谋臣,是策动安史起兵关键人物之一,安禄山称帝后,严庄任中书侍郎,后伙同其子安庆绪谋杀安禄山,安庆绪继位后,更以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以为酬庸,「事无大小皆取决焉」,故权倾一时,后见安史势颓,复降唐,为司农卿。

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安史乱军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多利用佛教、祆教等方式团聚部众,进行政治动员。但这种动员方式往往需要以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为依托,其涵括的对象不免有限,特别是如祆教这样带有鲜明胡族色彩的宗教,对于汉人社会的辐射力毕竟相当有限,因此只能被运用于团聚叛军的核心力量,甚至在起兵过程中过度凸显这种胡神夷教的特质,反而会激起汉族士人的夷夏正统之辨。

因此,安史政权在利用祆、佛等宗教凝聚内部的同时,亦必须寻找一适当的方法,争取以尊奉儒学为基本文化底色的汉族吏民的支持,构造其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内外两面,这就是严庄等寒门庶族的作用了。

因为两唐书严庄没有传,现在只能从严庄的父亲严复的墓志可以得知,利用传统的五德终始的学说,以五星会聚的天象变化作为易代革命的先兆,宣扬金土相代之说,是安史政权争取人心、笼络推重儒家正统之辨的士大夫阶层,建构正统观念与王朝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甚至安禄山之所以选择「燕」为国号,也很可能与墓志中提到的「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的谶语有关。

所以可见安史之乱,在阶层的斗争上,更多的是中央的世家门阀官僚队伍与来自底层氏族读书人之间的战斗。后来安史之乱中洛阳和关中先后被叛军占领,以及大唐军队前期不断的失利,陇右世家门阀也在这场叛乱中受到重创。

而另一边庶族队伍恰恰相反,他们来自底层,人数较多,在这场大叛乱中乘势而起,或效力与安史政权、或在河西、河东、剑南和淮南等地谋生,在战争中庶族队伍快速崛起,无论是在唐朝阵营,亦或是叛军阵营中,都有这些庶族的身影。最终他们在安史之乱后正式进入中枢和这些陇右门阀分庭抗礼。

唐代宗的时候宰相有十二人。【唐会要】记载「宰相十二人。雍王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除了后来成为皇帝(唐德宗)的「李适」,十一人中出身门阀世家的有4人,出身庶族寒门的2人,进士出身的6人,由此可见从唐代宗开始,门阀势力逐渐消退。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更像是皇帝身边门阀势力和新兴的庶族势力之间的斗争。新兴的庶族势力想要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而腐朽的关陇贵族在安史之乱这场博弈中,逐渐走向消亡,而且随着李唐皇权的旁落,关陇贵族所代表的的门阀世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安史之乱却打了八年,也可以看出,当时安禄山本人作为叛乱者,其作用并没有有些人想象那么大,真正推动这场叛乱的,是广大的阻挡在中枢权力之外的寒门庶族的士子。

当然,安史之乱后,关陇世家消退了,关东的世家却又崛起了,后来双方渐渐合流,同时利用科举选拨打压底层寒门,形成新的世家垄断政治,这种垄断一直持续到唐末,最后在黄巢的屠刀之下彻底烟消云散,黄巢自己就是落第的秀才,他也属于寒门士子,他完成了对大唐门阀的最后一击,千年世家轰然倒塌。而真正解决这种矛盾的是宋明清科举的兴起,寒门子弟有了新的上升之路,不过后来因为科举的固化,又出现新的科举世家,也就是所谓的义门,成为新的门阀。

本文帖子引自雨田观史海等。

补充----------------------------

看了一些评论,为避免歧义,还是补充一下,作为回复。寒门庶族不得志,是推动安史之乱的急先锋,但在此背后,应该还有一个黑手,就是山东世家门阀。

安史之乱以前,寒门做宰相的绝无仅有。除了初唐靠着隋末大乱爬上去的那一批。

到唐玄宗时期,真正占据朝堂的是关陇贵族,唐初时期为了稳固皇室地位,李世民践行了「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所提出,最早关中本位政策的目的就是融合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借以对抗北齐(渤海高氏)、江左萧氏。【新唐书】记载:帝(李世民)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很明显,李世民受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对山东士族仍旧有歧视。所以在唐初的大臣里面很少能找到五姓七望的人,原因就是李世民践行「关中本位政策」重用功勋之臣、天策府成员。

所以安史之乱除了寒门士子的因素,背后也有山东世家门阀在背后的推动,关陇世家不仅打压寒门,更和李唐皇室一起限制山东世家。相比关陇贵族占据中枢,山东世家何尝没有怨气?

安史之乱过后,「关中本位政策」荡然无存,朝廷的用人制度也更加倾向于科举制。而五姓七望家族凭借着显赫的家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后通过科举制重新回到巅峰。安史之乱前,宰相出自五姓七望的很少,但是安史之乱过后,仅荥阳郑氏一个家族就出了十几个宰相。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乱前只出了两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乱过后陆续出了八个宰相。赵郡李氏出了十七个宰相、陇西李氏出了十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宰相、范阳卢氏出了一百多名进士,这些大部分是安史之乱后的事。

所以我后面也说了,安史之乱后,残存的关陇世家与山东门阀世家河流,继续利用科举,打压寒门。但相比安史之乱前,寒门士族的上升通道多少多了一些。

所以,说白了,就是关陇贵族吃相太难看,一家吃独食,动了众怒,然后山东世家、寒门士子和处于底层的胡人联手发动了叛乱。最后山东世家门阀吃肉,寒门士子喝汤,而胡人,要么被杀了,要么彻底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