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对方是否恶意」和「自己是否想太多」,确实是一个有趣又复杂的心理问题。
「对方恶意」和「自己想太多」并不对立。
首先,因为人确实很难觉察自己的主观意图。
其次,就算是你的亲戚恶意满满,或者是情真意切的对你掏心掏肺……你就会为了他的主观动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或想法吗?
很多人并不具备能够觉察自己「意识层面」的真正动机的能力,
但会因为视角狭隘或认知的局限,导致做出不合适甚至是伤害性的建议与行为。
例如:
一位母亲,不理解花生是过敏源,但觉得花生有营养,自己一粒也不舍得吃,精心磨碎了,凌晨四点起床细心熬粥喂孩子吃,导致孩子呼吸骤停,被送到急救中心抢救。
小孩的母亲主观上是否「恶意」,这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哪怕这是一位真.纯真.奉献的母亲,花生不会因为这份「母爱」感动而自我变异,瞬间变成对孩子无害的非过敏物质。
孩子也绝不该因为母亲是「好意」而慷慨赴死。
所以说,愚蠢和不思考,有时候就是一种不带任何主观意图的恶意。
当然,也有人会因为格外敏感而「想太多」,这通常源于我们内在的多年的恐惧,或者在生活里缺乏支持,确实会把外界投射成「恶意」……
举个极端的例子:
曾经有一次,我为一位病人拉开房门,结果她气得掉头就走,再也不理我……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天她感觉我把房门拉得比平日大,虽然我一言不发,但是她认为我在恶意的用「行为语言」嘲笑她胖。
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
只是想说,任何事情的本质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有很多人类内心的幽微之处。
比如,提主说的这些让人感到愤怒的评判,「小格局」「破硕士」,但这些词让我们难受,也许已经并不仅仅是这些「恶意」本身,还体现了我们内心关于「独立」与「依赖」、期待亲人支持而不得……的各种冲突。
这是一件真事,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上来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华人商人……他一路说自己有工厂、仓库……冷嘲热讽说你们留学生读个高学历有什么用,一年赚得没我一个月多……不如小学毕业会算账就行再嫁给我这样的人给我生两个儿子……
他是恶意,或是真的人生观如此,我丝毫没有感到被攻击,毫无情绪波动……只是感叹着人类的多样性。因为他只是一个与我永无关联的路人。
但如果我的伴侣这么说,我真的会伤心难过,因为我会需要与伴侣的链接、认可与情感支持……(不过我脑子被驴踢了才会找这种伴侣)
就像科胡特曾说,自体总是在孤立与需求之间摇摆,而我们作为一个主体,总要在自主性与对外部关系的依赖之间寻找平衡。
好比,你的亲戚对你的评价,它并不属于你,但看得出来,却又深深影响着你。
也许,这象征了你与外界的关系?
你渴望被理解,但同时又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你想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担忧,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所谓「正确」选择。
也许,我们会如此在意他人是「恶意」,还是我们「想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对他人的依赖,也无法完全保持内在的独立。这种冲突感既是痛苦的来源,也是成长的契机。
就好像,我们与其他人相处时,周围像我们的一面面镜子,我们希望在镜子里看见自己。可是,世界上不存在精准的「镜子」。
马格里特的作品【错误的镜子】
雷尼·马格里特画了这张画,因为他认为,人眼是一面错误的镜子,这面镜子只能反映出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真实,但是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真实并不是真的真实,而是自然的投影幻象。
画作是对这种投影幻象的呈现:一双眼睛中映出蓝天白云,但是这不是真实的蓝天白云,而是视网膜上的成像,透过画面我们看到的也不是眼睛,就像站在一面镜子前,本应看见自己,但是看见蓝天。实体和镜像再次不一致。
亲戚的态度,就像镜子,我们感受到了「恶意」或者「评判」,我们也可能在他们的话语中看到自己的恐惧:
「如果我不能成功,是否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是对的? 「我的规划是否真的有价值,还是我的固执?
……
例如,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凝视】。79天,阿布拉莫维奇静坐了736小时零30分钟,迎来送往了1500多位对视的参观者,她本人几乎没有动过,表情也没有任何波澜——无论对面的人是喜是悲。
而与她对视的参观者们却在其中感受到了各种情绪,他们坐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有人笑,有人哭,也有人就地开始祈祷上帝。
……一个亚裔女孩眼睛里全是悲伤,没坐一会儿就泪流满面了。
穿蓝色球衣的小男孩面无表情地坐了一会儿,走出白线后,他紧紧抱在妈妈,在她怀里大声哭泣。
在表演快结束时,一个穿碎花连衣裙的女孩走近椅子,她毫不犹豫地脱掉了裙子,整个人赤裸裸地站在阿布拉莫维奇面前。保安赶忙跑上来,半搀扶半挟持地把她带出表演区。
坐在对面的阿布拉莫维奇始终没有动过表情。
在这个行为艺术表演中,可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我们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能看见属于我们自己的很多感受。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在绝对的「独立」与绝对的「依赖」之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而是可以拥有容纳两者的张力。就像我们不由对方的「意图」决定,对方怎么想,也不可能由我们说了算。
例如,当我们听到「你的硕士没用」的话时,也许可以平静地回应:
谢谢你的关心,但我有自己的经验和信心。(关你屁事,管好你自己)
他人影响我们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我们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证明给任何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真正的追求。而这份追求里,就是我们不断「完整」的过程。
在亲戚的言辞中,我们既看到了他们的偏见,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波动——他们的话语像一面镜子,重要的并不是镜中的投影,而是学会与自己的冲突相处,在这种动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外界的声音,终究只是风吹过。
所以,这个问题里,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拥有一种稳定的主体性,可以由自己的主体感受来决定自己与外部「善意」或「恶意」的链接。
主体感受是什么呢?
主体感受是我们对自己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体验与理解。打个比喻,它有点像一片湖泊,你可以在镜面般的湖水上看见:自己、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当湖面平静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仿佛世界与我们同频共振;而当湖面波动时,我们的情绪、矛盾与渴望便会显现,如一种动态的、不停流动的生命状态。
这种感受既可以孤独,也可以链接。也许我们独处时,我们明白自己的想法。但我们与他人相碰撞时,我们能感受到「我是一个主体」,但同时也明白他人同样是独立的存在。
所以,主体感受需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承认世界的不可控。我们可以在冲突中找到平衡,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既能保有自己,又能欣赏彼此的不同。
主体感受永远不会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成为」的过程。它在不断变化中塑造我们,我们在每一次与世界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同时也接受,自己永远是未完成的,但在这种未完成中,我们拥有让自己越来越完整的自由,也拥有与不确定相处的力量。
所以,主体性意味着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需求和价值观,并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不轻易被动摇。
当你感到被其他人的言论扰动内心时,也许,重要的并不是证明他们是否是羡慕嫉妒恨的恶意;或仅仅是因为三观不一致的善意。而是我们对自己内心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