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答主不同,我回答这个问题,不受到任何的限制,也不需要考虑到个人利益。我在国外执业,有稳定工作,同时不对国内提供任何直接的心理服务。所以我一不怕得罪同行,二不怕影响收入。
下面我用事实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精神分析是不是骗人的?
不是,那些当初建立起精神分析、并将其传播开来的临床工作者,他们的本意是为了帮助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不是想要去「骗人」或「害人」。即使放在21世纪,这个精神分析已经」日暮西山「的年代,我相信绝大多数仍然在使用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者,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是去」骗人「或」害人「。
其次,为什么大家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精神分析是不是骗人的」?
鉴于精神分析没有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1] ,精神分析在国内国外临床心理学教育中已经」销声匿迹「 [2]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精神分析都属于「极少数派」 [3] ,精神分析不应该在国内吸引到那么多的注意力。
但以上的这些客观事实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精神分析依然「如火如荼」,甚至对于不少大众来说,精神分析等同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这样的怪象当然会让人感觉有些」骗人「 [4] 。
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 精神分析没有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 精神分析在国内国外临床心理学教育中已经」销声匿迹「。
-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精神分析都属于「极少数派」。
第一:精神分析没有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1] 。
美国心理学会APA不把精神分析当作「有实证的心理治疗方案「 [5] 。在众多的心理/精神疾病中,精神分析只对惊恐障碍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6] ,但即使有些效果,相关的证据仍然是「有争议性的」,而且其起到作用的工作机制也并不是精神分析所谓的「减少无意识的冲突」。
详情可以见美国心理学会APA临床心理学分支Section 12的结论 [6] :
The evidence for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for panic disorder is somewhat controversial, insofar as the conceptual basis for this treatment has not been tested. That is, although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appears to work, it is not yet clear that the treatment works via the reduction of unconscious conflicts – the proposed mechanisms of change.讲到这个话题,那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reatment)。
这个概念来源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着具有某种病症的病人时,我们只能提供已经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采取的治疗本身没有被研究所证实,或者还存在着更有效的治疗,在实际条件许可下,我们应该采取最有实证的治疗手段。
这里打个比方,你生病去看医生,被诊断为细菌性感染,那么医生可能会给你开抗生素,来帮助你康复。但是之所以医生给你抗生素而不是维生素,是因为临床上有足够的研究,去证明此抗生素对于细菌性感染的确有效,所以医生有信心做出这样的临床决定,作为病人,你也会对自己的治疗结果更有信心。
对于心理/精神疾病,是同样的道理,面对着具有某种病症的病人,我们只能提供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比如说某人被诊断有抑郁症,精神科医生可能会开出抗抑郁药(或者辅以其他药物),背后的依据是,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该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的确有治疗效果,所以医生是按照实证做出了治疗的决定。
如果某人被诊断有抑郁症,我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可能会建议如下的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正念治疗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原因和上面开抗抑郁药的精神科医生一样,因为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这些心理疗法对于抑郁症的确有治疗效果,所以我也是按照实证做出了治疗的决定。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精神分析是不是「循证治疗」?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 某些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案,针对某些心理/精神疾病,是被临床研究所证实有效的「循证治疗」。 打个比方,对于抑郁症,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是很有效的;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心理化基础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Thearpy也是有效的。。
-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甚至心理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实证比认知行为疗法要少的多。 第一,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关于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的临床研究数量非常少,研究质量也不高;第二,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精神分析、心理动力的治疗效果更低,耗时更长,成本更高;第三,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没有治疗手册、没有办法标准化,所以也更难进行研究和培训。
- 精神分析包括心理动力学不可能「包治百病」, 这个不用解释了,认知行为疗法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但是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领域的确更加广泛,目前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精神分析在国内国外临床心理学教育中已经」销声匿迹「 [2] 。
在国外心理学界的话,弗洛伊德已经属于历史了 。在大学里学心理学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在教科书上看到弗洛伊德,但一般来说只在心理学导论里出现(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出现。而心理学导论是本科生一年级学的内容,也是大学里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热门选修课。
高年级的心理学本科生可能会修心理学历史(History of Psychology)和人格心理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他们在这两门课中可能会再次遇到弗洛伊德。但除此之外,大学里基本上碰不到弗洛伊德。
如果说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话,我们还要分不同的专业来讨论。如果读的是非应用类的心理学,比如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不会遇到弗洛伊德。 如果读的是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也只会在以上提到的心理学历史(History of Psychology)和人格心理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中会遇到弗洛伊德,临床训练中不会遇到弗洛伊德。
就目前来说,在少数国家地区,仍然有以精神分析为主的心理学博士项目存在,但是这些项目一般都是很小型的专业性大学(比如这个大学只教授心理学),而且授予的学位一般是心理学博士Psy.D.,不是哲学博士Ph.D.,项目里不涉及研究。同时,这些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项目是少之又少。我不熟悉欧洲大陆国家的情况,对于英语系国家来说(包括北美、英国、澳洲等),大型的研究类大学(也就平时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所谓「名牌大学」)里设置的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是不会提供心理分析的培训的。换句话来说,在2021年,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心理学家们(Psychologist),是完全不熟悉弗洛伊德的,他更多是一位历史性的人物。
口说无凭,我刚才查了查自己在大学、硕士、博士期间上过的课,弗洛伊德在下面的课程里出现过:
- 大学一年级:香港大学的社会科学学院有一门大课,是所有本科生都需要修的,叫做FOSS1003 Masters in Social Thoughts,翻译过来叫做」社会思想的大师「,里面有一堂课讲到了弗洛伊德。
2.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导论是所有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要修的,也就是香港大学的PSYC100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里面有一课讲到了心理学历史,里面有提到弗洛伊德,但是课程大纲里看不到。
3. 大学二年级: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一般需要修性格心理学,也就是香港大学的PSYC0019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里面有两课是关于弗洛伊德。
4. 在牛津大学一年修的是高年级的课程,没有遇到弗洛伊德。
5. 博士期间:学过一门课叫做PSYCH 728 Psychotherapy: classic Roots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译作「心理治疗:经典根源和当代发展「,里面有一课讲到了弗洛伊德。
6. 博士期间:我们没有上心理学历史,但是要求我们自学,然后考了一场试,里面有考到弗洛伊德。
7. 博士期间:还学过一门课叫做PSYCH724 Personality and Measurement Theory,里面有提到弗洛伊德,但更多是心理动力学对人格障碍的解释。教授比较老派,没有课程大纲。
在以上课程之外,没有遇到弗洛伊德。如果遇到了弗洛伊德,要么是导论,要么是某堂课的一部分内容,占的比重很低。
第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精神分析都属于「极少数派」 [3] 。
首先,精神分析在美国处于怎样的地位?
根据2008年的数据,在美国来说,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向,而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学家只占到15%左右。而且这还是2008年的数据,我相信在2022年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学家只会更少。
这篇报告是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以下简称为APA),报告的全名是:2008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7]
翻译为:2008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调查
封面是这样的:
这份报告的确比较旧了,我也找到了APA2015年再次进行的调查 [8] ,但是2015年的报告里没有统计不同心理治疗取向的数据,所以我们只能看2008年的报告了。
关键点在该报告的table 15,里面列举了心理学家采取不同心理治疗取向的比例:
请注意:这里代表的是」Primar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也就是说被调查的心理学家只能选择一种心理治疗作为自己的」首选的心理治疗取向「。
注释:
但是国内是否就是「精神分析独统天下「呢?其实也不是。
我们有数据证明,即使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精神健康从业人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正在变成」少数派「,正在走向没落 [9] 。
我们来看一份中南大学发表的研究文章,题目是National survey of therapeutic orient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ounsellors and psychotherapists in China,也就是「全国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治疗取向及相关因素调查」。作者们在全国采访了一共1232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他们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工作系统:医院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从业,这些被访问的咨询师和治疗师来自于不同层级的城市,其中绝大多数(60%)来自于一线城市。
其中最有趣的数据是以下两个图表:
第一份图表代表的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取向」,请注意同一个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可以选择多种心理治疗取向:
注释:
接下来这张表格更有说明性,被访问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只能选择一种心理治疗作为自己的」首选的心理治疗取向「(Primary Psychotherapeutic Orientation)。
注释:
更有趣的是,采取认知疗法的咨询师/治疗师中,大多数是年纪比较轻的新生代;而采取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咨询师/治疗师,一般是年纪比较大的,这和他们当年的时代环境有关(当时国内只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的培训)。请见下图:
总结:
我们有足够的事实证明以下几个论点:
基于以上的事实,精神分析却在国内享受着「一家独大」的特殊待遇。在医疗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精神分析可谓是「趋之若鹜」,很多大众把「精神分析」等同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这是不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骗人」呢?
是什么造就了精神分析在国外「日暮西山」,但在国内咨询业「如火如荼」的奇观呢?
参考
- ^ a b 梦对心理咨询有帮助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153203/answer/2272726923
- ^ a b 为什么心理学家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褒贬不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8001165/answer/1881066761
- ^ a b 美国学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精神分析被认为是非科学,为何我国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治疗还是做精神分析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8987131/answer/2269737905
- ^ 为什么我反对国内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为主流的现状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369723
-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https://div12.org/treatments/
- ^ a b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FOR PANIC DISORDER https://div12.org/treatment/psychoanalytic-treatment-for-panic-disorder/
- ^ 2008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https://www.apa.org/workforce/publications/08-hsp/report.pdf
- ^ 2015 APA Survey of Psychology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https://www.apa.org/workforce/publications/15-health-service-providers
- ^ National survey of therapeutic orientat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ounselors and psychotherapists in Chin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