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本科开始就一直在海外留学。在本科期间通过节省花销和打工攒钱,毕业存款大概3万美金左右。这笔存款让我得以在毕业后过了个逍遥自在的假期,并在美股市场很幸运地参与了那一波Web2公司的估值翻倍。最重要的是,让我在20岁左右的年纪,初步体验了什么是理财,这对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我上的大学应该算是美国Top20里面收费最低的私立院校。一年学杂住宿费加起来按学校预估大概是4万美金,这些家里会一次性打给我(省下来的就算我的啦)。同时每月有1.2K固定额度的吃穿用度花销上限,这部分靠刷附属卡解决。本科期间我的存款,就来自于节省每年4万美金里的住宿花销,再加上打工挣钱,也就是节流+开源。
当时学校规定第一年必须住校,因此从第二年开始,我和朋友才开启了校外合租生活。记得我们为了找到便宜靠谱的房子,真是不把距离当回事。我想这也就是青春能干出来的事情吧,在刷夜复习之后,还要一早开车35分钟去考试,且持续1周。如果再让我重来一次,我可能宁愿多付钱选择离校更近的房子,毕竟这样早起开车要安全很多。也希望如果学弟学妹们要选择的话,有三点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社区安全性、室友挑剔程度和距离。当然,我牺牲距离的结果就是相较于宿舍,一年能节省6K左右。
从大二开始在搬离学校的同时,我也开始了打工生活。我当时是同时打三份工,一是在学校的软件实验室教学生使用一款绘图软件,二是做学校中文课的TA,三是在校外给高中生辅导数学。时隔多年,我仍旧记得第一堂试讲是三角函数,而国内的数学确实比美国的高中教科书复杂很多。校内打工这件事情也是存在鄙视链的,比如当时gym前台就是个美差,钱多事少可以摸鱼写作业,但是这种通常会被美国学生抢占。软件实验室的工作也还算不错,毕竟自己可以免费学习一门小技术。而赚得最多的,一定还是校外家教这件事,时薪相对来说非常高。总之,如果想找到好的打工机会,一定要勤刷校园公告,多和学长学姐打听消息。最好也最容易的岗位,通常是学长学姐离开后直接推荐你顶上的。这样的校园打工生活一个学期大概能赚3K,一年下来也是6K左右。
其实我当时有个比较后悔的事情,就是假期实习主要找的都是免费实习机会。我当时专攻的方向是发展经济学,所以本科实习基本围绕在国际非盈利组织,很多机会是给报销额度但是不给工资。而如果我当时再努力一点,肯定可以找到对应领域的付费实习机会。这也是我上了研究生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后才发现,原来实习的工资好好找并不少呢。
基于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想给学弟学妹们几个本科期间省钱和挣钱的小Tips. 但凡明白,就为有益,希望有所帮助。
关于节流:
- 尽量避免被身边的人和环境影响自己的消费观念。多年之后会意识到,年轻时追随别人买的东西会被将来的自己嫌弃,且往往是坚定自己标准的人更酷一些。
- 明白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可以是吃、住或其他消费,在这方面允许自己 「 小资 」 一些,然后在其他方面进行调整。这样将来不会后悔亏待了青春时期的自己。
- 不需要抵触二手。大到车和家具,小到课本和软件,多从学生论坛中了解相关信息,往往会有想不到的惊喜。
关于开源:
- 脸皮要厚!这会受益终身。勇敢去联系校园和职场前辈。好机会都是自己主动争取来的,没有人会看不起邀约被拒的年轻人,而事实上校友群体通常会接受你的邀约。
- 实习机会一定要自己找,且不要被容易找到的轻易俘获。实习质量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努力找付费实习, 知识获取密度大概率来讲更高, 尤其是STEM相关专业。
- 大学生活就是让年轻人体验和试错的。如果你有任何有创意的想法,不要怕麻烦。因为今后的生活只会麻烦更多(哈哈哈)。勇敢去试!说不定就有了突破呢。
对于刚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讲,刚刚成年,对一切都很好奇,且对独立感有强烈向往,通常会非常希望有一定的财务自主权。以我当时和朋友们的了解来看,食宿打钱+消费上限刷卡的组合策略,其实可以比较好地激发年轻人省钱的动力,同时又让年轻人在父母不过多过问花销的情况下拥有一定自主支配权。依稀记得当我毕业工作之后,附属卡被注销,也算是正式开启了成年人的生活,而曾经的信任与便捷成为了我大学时期很美好的一段回忆。说到这里,我了解到现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推出了「亲情卡」,不仅可以设置每月消费额度帮助孩子掌握自主权并培养良好消费习惯,还能在每日完成任意消费后领取一笔最高5000元的1年期随机意外险保额,最高可累积至20万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具体活动规则可以去掌上生活App看看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