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引申一下,以商汤为代表的AI技术公司本质上是toB行业的一种,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为什么中国互联网行业可以成功,而toB不行?
首先要明白,类似于商汤这种toB公司虽然技术、产品等等跟很多互联网大厂高度重合,但本质上toB领域和互联网领域是两个东西。互联网领域虽然也一直在强调技术,但其实技术从来就不是核心,互联网行业能成立的核心是商业逻辑。
其实就目前来看,所有互联网企业(不论国内国外),核心的商业逻辑就只有一种——平台双边经济。主要是由(生产者、平台、用户)三者构成。生产者提供产品(文章、短视频、商品、网页、出租车等等),平台分发给用户。这种平台双边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跷跷板效应」,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身是彼此促进,相互循环的关系。一方的发展会反过来刺激另一方的发展,从而走上一个「强者愈强」的正向循环。不论是微信、抖音、淘宝、滴滴、美团等等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BUG的点在于:
一方面平台的核心壁垒是生产者和用户构成的生态,平台本身所谓的技术等等根本不具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但是因为这种巧妙的杠杆结构让平台可以拥有最大话语权垄断近乎全部利润。
另一方面,生产者和用户构成的生态垄断性极强,一旦形成平台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别人都无法打破垄断。
这种模式的形成条件,只需要生产者和用户体量足够大就可以,而且这种模式本质上挣得根本不是用户的钱,而是流量变现的逻辑。所以并不强依赖于用户本身的收入情况。
但是toB行业不行,toB行业其实跟这套平台双边经济的互联网打法完全没任何关系,它就是非常传统的卖软件模式,根本没有什么「跷跷板效应」存在,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司->用户)的双边逻辑,即使所谓的摊平成本的SaaS模式,也无非是传统制造业烂大街的「销量摊平成本」的概念而已。这就导致了3个很尴尬的点:
第一点: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企业不可能形成像双边平台经济(生产者、用户)构成的生态那种几乎无法逾越的护城河。所谓的护城河只是自己的技术优势、渠道优势等等而已。这种东西看着挺实在,但其实完全跟互联网企业那种看似「虚无缥缈」实际坚固无比的生态优势比不了。
第二点:这种传统商业模式基本只能挣用户的钱,这就很依赖于用户整体的收入情况了,我们国家相对欧美来说,不论是人均收入,还是企业利润率,都差的很远,它们可行的tob模式其实我们根本就复制不了,想用技术达到他们那种利润率是痴心妄想。这跟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因为本质上互联网不是只挣用户的钱。
第三点:其实如果只是利润率低也就罢了,毕竟我们国家也能发展很多制造业。但更麻烦的是商汤这种AItoB行业基本所有的技术点都是跟互联网行业重合的,技术人才高度重合,这就导致虽然你不是互联网行业,但是你必须维持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和人力成本,那只能采用互联网那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去做这个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的行业。互联网企业其实这么做也不行,但人家至少可以用互联网业务反哺,但商汤这种公司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商汤的核心高层几乎全是技术、学术背景出身,就目前来看商业思维都不怎么样,全靠政府关系支撑,所以更加难以盈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