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了美的和格力,私以为美的在价值创造上更胜一筹。关于格力,详见之前写的【修正后的格力电器估值(2021年7月估值)】
现在的美的
2012年,方洪波接过何享健的接力棒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标志着美的向平台化组织转型,而此时的格力,依然还带着鲜明的董小姐色彩。
2020年,美的的空调业务占比仅剩下42.43%,同期的格力是69.14%(还没算上卖给供应商的空调零配件);美的在其他消费电器如电冰箱之类,扩展得更好一些,占比39.86%。机器人业务占比7.56%,这几年都在负增长,但从绝对数上看,也有200多亿营收。
美的的前世今生
美的创立于1968年,凭借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业集群优势、供应链优势、营商环境,后来又凭借中国人越来越有钱+外贸红利,迅速成为国内家电的领导品牌。
发展到2010年的时候,美的的经营规模超过1000亿元,它的发展路径和其他制造业没什么差别,那就是大规模的投资,形成成本优势,看其年报,会发现这段期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产能、厂房、土地等地方,也就是明显地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是很典型的传统制造业的做法,而且也因为投资过大,现金流不太好看。但事实上,这时候的美的,除了便宜和有点名气意外,并没有形成很特别的竞争优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GDP的增速,从2010年开始有明显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新常态」。中国制造业的老打法不行了,包括美的在内,都很迷茫。2011年6月,何享健觉得这样不行了,得变强而不是变大,于是我们观察美的的营收增速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2003-2011年,高速增长,每年增速15%左右,但这时候的美的大而不强,主要靠砸钱扩大规模,是过去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增长模式。
2011-2015年,几乎不增长,原因是前面说的,何享健说不能这么搞了,得修内功。这时候美的没有再扩张产能,换成了研发中心,而且盈利能力越来越强,11年净利润66亿,15年有136亿,现金流也越来越好。
2015年以后,美的转型成功,继续高速增长。2017年得益于空调渗透率暴涨,格力、美的在空调的「双寡头」格局得以巩固。
如果从专利的角度看,2011年前后是一个明显的起点,在此之前,美的完全没有专利可言。也就是从这个拐点开始,美的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为一家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公司。
美的现在值多少钱?
对比美的和格力,美的的成长性更好些。在空调已经到天花板的时候,美的的其他业务占比则逐渐提高。但是,鉴于整个白电都处于成熟期,因此毛估其未来5-10年的业绩增速略高于格力,未来10年,前5年的营收增长率假设为5%,后5年降到3%。
从上图,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到,各类小家电的渗透率已经趋近天花板。虽然我们相信美的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很有可能找到类似机器人这样的「第二增长曲线」,但要做估值,就要保证安全,我们剔除掉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期待。
总体来说,美的的估值更难算一些,主要是一些明细找不到,比如销售费用里,折旧到底占了多少之类,加上这两天工作太忙,回家还得抽空算估值,脑袋都炸了。如果有什么疏漏,还请读者勿喷,不过话说回来,估值这种东西,不要追求「精确的错误」,如果我算的是38.88,你算的是39.99,那就没必要争论谁对谁错。宁要模糊的正确,这是投资的常识。
万得的券商一致预测里对美的未来3年(含2021年)每股盈利预测值为4.23、4.73、5.39,我算的则是3.83、3.93、4.05。在不同的永续增长率和贴现率的假设下,我计算的结果如下。
经过昨天大跌后,今天美的股价回调,收盘价是70.39,也就是说,在我个人的模型中,美的这个价格应该还是安全的。即使假设10年后,美的每年永续负增长1.5%,给它12%的贴现率,美的还能值76.51元。
但是说实话,本次建模,我个人感觉头疼很多,尤其是很多数据找不到明细,都只能毛估,而且一些数据波动太大,比如今年涨个80%,明年-30%,后年再涨个300%(我只是说比如),这些科目未来的预测,都非常头疼,所以本次估值的准确性,个人的信心还不如格力,还是那句老话,主要是为互相学习和交流,同时记录自己的研究心得,不作为投资建议。
从相对估值法看,美的的PE高于格力,原因在于美的转型较为成功,成长性应略好于格力。不过除了家电以外,其他业务如机器人等,占比还是太少,能否转型成功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