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看懂我这篇全程没有BYD的文章,你就能知道我想告诉你们在这个「销冠」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作为汽车制造行业从业者无论特斯拉还是比亚迪我们都深表感谢,因为我们是最终获益者。
像亲朋好友推荐车辆时候我始终挂在嘴边的话是,车要买新不买旧。
这儿的「新」不是车的新旧或者新上市(新车当然都是新的), 而是技术上的新 。
实际上汽车行业最难的时候是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饱和,燃油车在技术上的成熟,导致市场一旦饱和——即家家有车,之后,大家很难有动力去换车。
2018年之前,中国的平均换车周期是6年且不断增加,而美国是10年,这也就意味着,整个汽车市场需要等到2025年才会有复苏迹象…
但是,这一魔咒被以新能源打破了。
2021年,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对赌协议,协议内容广为人知的是「2023年每年纳税22.3亿」,但真正带动中国新能源工业水平的是另一段内容 「2023年前,完成特斯拉在华制造车型100%国产化」
曾经,我们熟知的国际电池行业大佬,韩国LG化学,日本松下,相信任何一个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车主都不陌生,它们是曾经的新能源产业链霸主之一,2018年之前,宁德时代还是一个为宝马电动车代工电池的企业,但宝马i系列电动车因为定位原因,始终无法得到市场的喜爱,欧洲方面对新能源这方面并不上心,自然也不会花大力气去营销宣传,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宁德时代如同大部分新能源产业链上企业一样,光有理想却没有市场和投资的青睐,做大做强更是遥遥无期,只能作为高新企业依靠当地政府的投资,看着厂房里面先进的设备,接着零星的订单,却始终无法开足马力。
而当年市场上除了荣威550和比亚迪秦,几乎一众都是骗补的新能源企业。
在这个背景下,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的对赌协议中 100%国产化的要求 极大的刺激了国内资本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这种基于来自特斯拉model3的大量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来带的投资,绝不同于之前为了扶持高新技术的政府行为,短时间内大量人才和技术被注入到这些企业中,宁德时代,均胜电子这种相对有技术门槛儿的较早布局新能源的都开始遇到真正对手,而当时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如电池壳体供应商,更是在2021年前后就达到了上百家的规模!
有规模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
至此,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式从国家的温室育苗迈进到了丛林法则。
但是,(是的,我要像悬疑剧的结尾一样转折了)……
以下内容敬我的粉丝
文章开篇我就说了,「 车买新不买旧」以及「2018年汽车行业危机」, 现在是告诉你们答案的时候了
曾经,有一款手机,它能摔能砸电池能换,2000元就能用至少5年,3年后电池不行了换一块咱还是一款新机,它来自北欧那种没有生存压力的某个国家制造——他曾经统治过这个市场但最终被一个来自美国的企业,用一款技术不断更新,硬件不易换,维修成本极高的产品替代了——于是带了今天电子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曾经,有一款汽车,他发动机构造简单,前后保险杠都是塑料的,一辆轿车却有着类似SUV的底盘高度,保险杠挂伤根本不需要补漆,发动机更换也就千把软妹币,它从1985年第一辆从中国谋东部城市下线一直生产了20年,至今在路上还偶尔能看到,它也来自某个欧洲工业发达国家,这个国家每年有2个月的带薪假期——虽然它早已离开人们视线、但他所在集团制造的燃油车正在以目视可见的速度,在全球市场上遭到一辆来自美国新能源企业车型的快速蚕食。
——是的,如此相似的,一群远比欧洲勤奋的美国人再次改变了另一个行业和市场的规则。
因此,放在2018年之前,每一次车型销量的大增,我们作为团队领导都会提醒团队,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我们离饱和又近了一步。
但是今天…
受广大女性喜爱的无人驾驶我们还只发展到L2.5,后面还有L3或者准L4,L4和L4+。
受广大男性喜爱的性能我们还只发展到双电机,还有三电机,4轮独立电机,甚至Mach- E 1400的7电机方案都已上了赛道。
至于关心续航尤其北方地区冬季续航的还害怕自燃的车主,我们还只发展到磷酸铁锂,具备能源失控管理可以直接针刺的三元锂电池CTP结构的电池模组浙江某车企已经发布,续航里程已经达到1000公里的麒麟电池在宁德时代已经发布
电池模组,这个占车辆成本50-70%的产品,今后将多条路线齐头并进:
1)化学层面:磷酸铁锂—三元锂电—固态电池—四远锂电
2)物理层面:MTP—CTP—CTC
3)电源平台层面:200V以下—400V当今主流—800V后三年主流—1000V多家车企已在研发布局
今天的新能源虽然不是你们当初买的诺基亚、也不是你们买的桑塔纳,但它能让你我都过得更好、让经济环境变得更好、为了经济,为了大家生活得更好(虽然可能更卷),诺基亚、桑塔纳 还有 AO史密斯这样的产品必须淘汰。
祝愿我和我的粉丝们都能在新能源这波浪潮中持续受益,新能源的王座也会随着技术突破不断改朝换代,今后10年会是汽车行业的又一个发展红利期,代替房产(实际上你们也看到了嗅觉更敏锐的资本这两年的动向)成为全球新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