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體檢報告上,糖化血紅蛋白的「理想範圍」是4%-5.6%,你拿著自己的報告,看到6%或7%,心裏不免一緊:
這是不是「超標」了?我是不是控制得不好?是不是非得降到「正常」才行?
於是,你開始嚴格控制飲食,把面條、米飯都換成了苦不堪言的全麥麵包;你開始增加藥量,希望能讓血糖壓得再低一些。
可是,越是追求「完美」,身體的反饋卻越不理想:吃飯後總是乏力、心慌,甚至突然冒冷汗,醫生告訴你,這是低血糖了。
更糟糕的是,心情也變得越來越焦慮,甚至懷疑:我是不是哪裏做錯了?
那麽今天,我們就來解答一個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糾結的問題:糖化血紅蛋白真的需要降到「正常」嗎?為什麽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其實並不需要追求這個目標?
先說結論:不用苛求!糖化血紅蛋白不是越低越好。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把它降到健康人範圍並不是治療的終極目標。
其實,過度追求所謂的「正常值」可能會給身體帶來風險,甚至造成傷害。
你可能會想:「為什麽?不降到正常值,難道不是病情還沒控制好嗎?」別急,我們從頭說起,慢慢講清楚。
首先,什麽是糖化血紅蛋白?
它其實是一種血液「記憶」。通俗點講,血液中的紅血球會和葡萄糖「粘」在一起,而這個結合的比例就是糖化血紅蛋白。
它反映的是過去2-3個月裏你的血糖水平高還是低,算是一個長期的「平均分」。所以,醫生會用這個數值來判斷你的血糖控制得怎麽樣。
那為什麽健康人範圍是4%-5.6%,而糖尿病患者卻不需要降到這個區間呢?
因為糖尿病的目標不僅僅是「分數漂亮」,更重要的是生活安全。
如果為了把糖化血紅蛋白降到4%-5.6%,你可能需要吃更多的藥、更加嚴格地控糖,而這些可能帶來什麽問題?低血糖。
低血糖可不是小事。
簡單說,低血糖就是血液裏的「燃料」不夠用了。
它會讓你頭暈、冒冷汗、心跳加速,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昏迷,甚至威脅生命,特別是老年人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種情況更危險。
試想一下,糖尿病患者為了降血糖,結果卻因為低血糖摔倒住院,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另外,糖化血紅蛋白是一個「平均分」,它只告訴我們血糖總體情況,卻看不到具體的「波動」。
比如,有人早餐低血糖,午飯後又猛沖高血糖,結果糖化血紅蛋白的平均分可能看起來還不錯。
但這種上下波動對身體的傷害,比長期稍微高一點的血糖更嚴重。我們更應該關註的是血糖的「穩定性」,而不是一味追求數位「好看」。
舉個例子,一位70歲的糖尿病患者,病程超過10年,有高血壓和冠心病。
過去幾個月,他嚴格控制飲食,每天監測血糖多次,硬生生把糖化血紅蛋白從7.5%降到了6.0%。
可是沒多久,他因為一次嚴重的低血糖,跌倒後送進了急診室。醫生告訴他,過度追求低糖化血紅蛋白,加重了身體的負擔,對他的情況來說,目標值更寬松一些,比如7%-7.5%,反而更合適。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BMJ)的一項研究,對於65歲以上、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到健康人範圍,並不能顯著降低並行癥風險,反而會增加低血糖相關的不良事件。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在最新的指南中明確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目標值應個人化設定,年輕、身體耐受力強的患者可以設定為6.5%,而老年人或合並其他慢性病的患者,目標值可以放寬到7%-8%。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降到「正常」。對於某些患者來說,把糖化血紅蛋白降到過低,甚至可能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
這裏有幾個關鍵點 , 需要詳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