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確診「多囊」的年輕女性,都會經歷崩潰或焦慮。但她們很快意識到,這個疾病會陪伴終身,必須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多囊是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的簡稱,這是一種常見的生殖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對育齡期患者而言,多囊被稱為生育的「攔路虎」。即使成功懷孕,她們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流產和早產的機率也會增高。在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當下,「能不能生」成為了多囊患者最關心的話題。
圖說:許泓教授接診年輕患者 來源/采訪物件提供
女學生「變醜」了
18歲的蕾蕾(化名)高中畢業後發現自己不來月經了,一開始以為是減肥所致,就沒放在心上。回想起高中三年,自己長胖、發痘、汗毛濃密,嘴唇周圍還長出了密密的黑色絨毛……蕾蕾被媽媽帶到了中福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接診的是國婦嬰的副院長、婦科專家許泓教授。她告訴蕾蕾的媽媽,孩子變醜的根源,是得了多囊卵巢症候群。
一紙診斷書,意味著蕾蕾要與這個疾病伴隨終身了。多囊卵巢症候群病因不明,不能被治愈。想到這裏,媽媽情緒崩潰。
「多囊的主要特征,就是卵巢雄性激素分泌過多,以及胰島素抵抗導致的高胰島素血癥,從而引起內分泌紊亂,常見女性多毛、痤瘡、黑棘皮、肥胖等表征和不孕等情況。」許泓解釋。
月經長期不來,多囊是誘因之一。正常情況下,女性每個月都會有一顆卵泡在卵巢裏長大、成熟,並被排出成為卵子。而在多囊患者的卵巢中,卵泡異常增多,但無法長大、釋放,在超聲影像下像成串的珍珠。
全球範圍內,多囊的患病率約在10%-13%之間波動。而在中國,近十年的患病數據在增長,從2010年的5.6%上升至2020年的7.8%。一般而言,青春期至育齡期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此病的困擾。
最擔心生育問題
「為什麽我會得這個病?」每一個多囊患者,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遺傳與環境因素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許泓說。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下,高油高脂高糖的飲食、熬夜、壓力大等,都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平衡,成為誘發該病的幫兇。
多囊的診斷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一般透過全身檢查、毛發分布觀察、面部痤瘡情況,生殖激素檢測以及B超檢查等就能綜合判斷。但是癥狀因人而異,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外貌變化。
26歲的王婧(化名)告訴記者,她在20歲時確診,經歷了極復雜的過程。「我有嚴重的痤瘡問題,先去了皮膚科,醫生建議我去婦科排查,後來又推薦我去內分泌科。」
「我將來能不能生孩子?」王婧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每次月經不來,神經就開始緊繃,焦慮讓她夜不能寐。她甚至都不願意和異性交往,後來又被診斷為焦慮癥。
29歲的蔡女士結婚已經4年了,一直沒有懷孕。「老公雖然沒說什麽,但我也清楚,這始終是我們之間的心病。」今年上半年,她來到國婦嬰求助。
許泓發現,蔡女士的BMI為26.04(超重),從青春期開始,每次月經周期間隔就有2-6月不等。血指標數據也顯示,其存在脂肪肝、睪酮(雄激素)升高、胰島素抵抗。
「只要配合治療,懷孕的希望還是很大的。」許泓告訴她,多囊的患者只是不孕的比例高,但絕非完全不能。還有些姐妹透過輔助生殖,擁有了自己的孩子。
針對蔡女士的情況,許泓建議分別服用二甲雙胍和復方口服避孕藥以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雄激素水平,同時還要積極進行飲食和運動調整。定期隨訪,各項指標也日趨正常。上個月,接受治療的6個月後,蔡女士的BMI下降到24.0,脂肪肝及胰島素抵抗明顯改善,雄激素也下降至正常範圍。12月初,蔡女士順利懷孕,成為一名「準媽媽」。
管住病人生活方式
多囊被定性為生活方式疾病,女性除了去看婦科、不孕不育門診,更應該關註生活方式,比如控制體重、飲食方式和生活作息等。那麽,如果沒有生育需求,就可以對多囊置之不理了嗎?
「無論是否存在生育的需求,我們都建議多囊患者進行適當的臨床診療和生活幹預。」許泓說,多囊並非僅影響生育,常伴有內分泌代謝紊亂,如胰島素抵抗現象較為常見,會使體內血糖、血脂代謝異常,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發病年齡可能會提前。對於血脂而言,異常代謝可導致脂肪在肝臟過度沈積,進而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
此外,多囊還可能引起月經周期紊亂、閉經等月經失調問題,長期的激素失衡會對子宮內膜產生不良刺激,增加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的可能性。同時,高雄激素血癥會影響患者的外貌形象,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所以,即使沒有生育需求,多囊患者也要積極治療。
「多囊治療像是跑馬拉松,由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和需求不同,治療方案也隨之而變。如果管理得好,疾病控制穩定,患者和正常人沒有太大差別。」許泓說,國婦嬰早在多年前就開設了青少年婦科門診和婦科內分泌門診等,依托醫院打造的完整女性全生命周期學科群鏈,可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女性人群的診療需求。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