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書蟲們註意啦!今兒個我挖到寶了,一本能讓你徹底淪陷的小說!翻開的那一刻,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情節緊湊得讓人窒息,每一章都是驚喜連連。講真,這書看得我廢寢忘食,根本舍不得放下。角色鮮活得仿佛就在身邊,情感糾葛直擊心靈,簡直不要太上頭!錯過它,你的書單可就少了顆璀璨星辰哦。快來,咱們一起沈醉在這文字編織的夢裏吧!
第一章經絡是人體的天然補藥
什麽是經絡
「經」,即「徑」,意思是「縱線」,有路徑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指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四大類,其名稱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其中六條陰經連線六臟,六條陽經連線六腑,並分別與各自相表裏的臟或腑相互聯系。陰經分布在身體內側或腹面,陽經分布在身體外側或背面。十二經脈將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周流全身,使人體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不斷地得到營養供應,從而維持身體各種功能活動正常進行。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這8條經脈「別道奇行」,但不隸屬於十二臟腑,也無相表裏的經脈絡屬。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都有固定的穴位,與十二經脈一起合稱為「十四經」,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份。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十二正經的絡脈從本經發出,走向相表裏的經脈,即陰經的絡脈走向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陰經。脾之大絡散布胸脅,任脈的絡脈散布腹部,督脈的絡脈聯絡足太陽經。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合、入、出的別行部份,是正經深入體腔的分支。十二經別匯合成六組,稱為「六合」。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的「經氣」輸布於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
經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範圍而劃分的,是居於人體最外層的衛外屏障。
經絡能「決生死,處百病」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便指出經絡與健康的重要關系:「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經絡不能暢通,則會使身體機能衰弱或亢奮、陰陽不調而形成亞健康;經絡長期不暢,則會使人百病叢生;經絡嚴重堵塞,則會使人死亡。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疼痛點時,則說明此處的經絡存在不通暢的現象,而身體患有疾病的患者,其與患病部位相對應的經絡上,也會有穴位產生強烈痛感,按摩這些有痛感的穴位,使經絡恢復暢通,疾病也會得到緩解與治療。
因此,經絡暢通是人體健康的保障。養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維護經絡的暢通。
什麽原因導致經絡不暢
造成經絡氣血不暢或不足的原因有多種,大致分為「外因」和「內因」。所謂外因,是指寒冷、濕氣、季節變換、天氣變化等隨時變化著的自然環境因素。所謂內因,是指人自身的感情、情緒變化,即所謂的「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這些外因或內因,使人體經絡氣血滯留,導致內臟或體內其他組織異常,從而出現各種癥狀。
打通經絡最健康
保持和維護經絡的健康有多種方法。中醫養生中的情誌養生、飲食養生、起居運動養生、房事養生等皆可以有效保持和維護經絡的健康。
對於經絡不暢的恢復,雖然中醫養生法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中醫對於病理性質的經絡不暢,則主要使用針灸療法與草藥療法。
此外,中醫養生術中歷史悠久的經絡按摩法、經絡拳養生法和健身操養生法,對保持、維護、恢復經絡健康有著神奇的功效。
傳統中醫學特別強調經絡穴位的重要性。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通道,它內連於臟腑,外達於四肢,是內在臟腑與外在四肢穴位的聯系通道。人體不適多由經絡氣血不暢或不足引起,可透過按摩的方法刺激外在的穴位,激發經絡的經氣,並透過經氣執行將這種資訊傳達到內臟,從而對內臟產生調整作用。
按摩穴位時的酸、麻、脹、痛等感覺可沿著經絡傳導到病變的部位,傳統稱為「得氣」,現在稱為「循經感傳」。按摩時若出現循經感傳,氣血通暢,則會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當然,沒有循經感傳並不意味著沒有效果,這要看各人的體質情況。身體敏感程度不同,其「得氣」的感覺是不同的。但只要刺激經絡穴位,都會產生一定的調整作用。因此,按摩時找準經絡穴位,可取得更好的療效。
弄懂穴位讓經絡養生事半功倍
當外邪侵襲人體或人體內部功能不協調時,人體體表就會出現疼痛、酸困的點或線,這些線就是所謂的「經絡」,而這些疾病的反應點就是「穴位」。經絡與天地相合,經穴的數量也與一年365天相配,因此,全身共有365個經穴。
穴位分類
中醫中的穴位根據其位置和特點,分為以下幾種:
經穴:指在經絡上的穴位,有固定的標誌性位置和公認的針對性功效。
經外奇穴:指那些沒有列入經絡的經驗穴位,也有一些標誌性的位置。
阿是穴:指那些沒有名稱和位置的壓痛點,根據不同個體、不同身體情況而定,沒有固定位置,是需要透過觸壓而產生酸困、脹痛反應的隨機點。
怎樣找準穴位
根據身體標誌定位
身體標誌分固定標誌和活動標誌。
固定標誌是指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輪廓、乳頭、肚臍等。如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1寸;三陰交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天樞在臍中旁開2寸處。
活動標誌是指各部的關節,肌肉,皮膚在人活動時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等,需要采取相應的活動姿勢才會出現。如微張口時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呈凹陷狀處為聽宮所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咀嚼時咬肌隆起,按凹陷處即頰車。
「骨度」折量定位
以身體的某個部位及線條作為簡單的度量參考。如兩乳頭之間的距離約為8寸,心窩到肚臍約為8寸,肚臍到恥骨約為5寸。
利用手指度量定位
中醫學對穴位位置的表述,通常都是以身體標誌為參照基準,提供穴位與此標誌的關系。如: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1寸處。按摩時可以用手指作為度量尺寸工具來尋找穴位,這被稱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