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健康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人喊著 「胃不舒服」「吃不下飯」「全身沒勁」?看似小問題,但反復發作,真的讓人心煩。
有人喝了健脾祛濕的湯藥,結果越喝越沒精神;有人補了氣血,居然越補越虛;還有人明明吃了很多保健品,卻依舊臉色蠟黃、睡不安穩。這是為什麽?
其實,答案就藏在中醫對脾胃調理的順序裏——先舒肝、再健脾、後祛濕、補氣血!順序不對,再好的方法也白費!想知道為什麽嗎?別急,接著往下看。
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的 「後天之本」,管著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怎麽轉化成能量。如果脾胃出了問題,身體就像一個生銹的機器,運轉遲緩,哪裏都出毛病。
可問題是,脾胃本來是「後勤部長」,卻經常被「領導」肝給折騰得夠嗆。肝氣郁結,脾胃就先遭殃。所以,不少人脾胃不好,根子其實是肝出了問題。先舒肝,脾胃才能正常運轉。這是中醫智慧的核心之一。
調理脾胃有順序,這不是隨便說說的。中醫講究 「整體觀」,脾胃的問題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往往和肝、濕氣、氣血的狀態密切相關。
如果處理不當,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比如厭食、胃脹、疲勞、失眠,甚至更嚴重的慢性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麽一定要按「舒肝、健脾、祛濕、補氣血」的順序來調理。告訴你,順序對了,調理才有效。
先說肝。肝主疏泄,調節情誌。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心情郁悶的人,肝氣最容易郁結。肝氣不通,就像河道堵住了,脾胃的 「水路」也會跟著瘀滯。吃什麽都不消化,體內還容易積濕生痰。
尤其是女性,肝氣郁結還會導致月經紊亂、手腳冰涼、臉色發暗。所以,脾胃調理的第一步,一定是先舒肝。常見的做法有哪些呢?比如喝點玫瑰花茶、泡腳、做深呼吸,甚至簡單地放松心情,都有助於肝氣舒暢。
接著是健脾。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能量。如果脾虛,人就會覺得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容易腹瀉。現代人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油膩食物,脾胃負擔很重,久而久之就容易損傷脾陽。
脾虛的表現多種多樣,比如飯後容易困、舌苔發白厚膩、臉色蠟黃等等。健脾的方法其實很多,比如可以多吃些紅棗、山藥、薏米等健脾的食物,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別再給脾胃添亂了!冷飲、油炸、辛辣這些 「脾胃殺手」,能戒就戒。
祛濕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尤其是南方潮濕的環境,濕氣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濕氣重的人往往舌苔厚膩、四肢沈重、關節酸痛,甚至臉上愛長痘痘。濕氣不祛,脾胃再怎麽調理也沒用。
祛濕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艾灸、拔罐、喝薏米紅豆水等等。但要註意,祛濕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容易傷到陽氣。中醫講究 「濕從脾化」,脾功能好了,濕氣自然不容易堆積。所以,祛濕和健脾,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最後才是補氣血。很多人一感覺身體虛弱,就開始盲目補氣血,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中醫認為,氣血不足是 「虛」,而虛往往是長期不調理脾胃的結果。如果前面舒肝、健脾、祛濕的步驟沒做好,直接補氣血往往是「虛不受補」。
比如很多人喝人參湯、阿膠膏,反而越喝越上火,就是因為身體的「地基」——脾胃,根本沒打好。補氣血的關鍵是找準時機,等脾胃功能恢復之後,再透過食補或藥補來慢慢調養,比如喝點黃芪枸杞水,吃點當歸羊肉湯,效果才會顯現。
那麽,怎麽判斷自己的脾胃是否需要調理呢?其實很簡單。比如,你是否經常覺得飯後胃脹?是否經常感到疲憊、睡不醒?是否舌苔發白厚膩,或者大便不成形?這些都是脾胃失調的訊號。
如果你同時還伴有情緒低落、經常嘆氣,那就說明你的肝氣也出問題了。如果再加上濕氣重、氣血不足,那就是典型的 「脾胃失調症候群」了。
預防脾胃問題,其實很簡單。首先,飲食要規律,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其次,保持情緒穩定,盡量避免過度勞累。每天給自己一些放松的時間,比如泡腳、散步、聽音樂,這些小習慣能幫你舒肝養脾。此外,適當鍛煉也很重要,比如打太極拳、練瑜伽,都是很好的選擇。
中醫的智慧就在於,它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透過調整整個身體的平衡來改善健康。調理脾胃也是一樣,只有按順序一步步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別小看這些看似平常的小方法,長期堅持下來,你會發現,不僅胃口好了,睡眠品質也提高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煥然一新。
最後,再給大家一個建議:別等脾胃出了大問題才想起來調理。日常養護才是關鍵。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調理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如果你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拿不準,最好找一個專業的中醫師,幫你把把脈,制定適合你的調理方案。健康的脾胃,是一切的基礎,千萬別忽視。
記住,脾胃調理的順序就是:先舒肝、再健脾、後祛濕、補氣血!調理得當,你會發現,健康其實並不難,關鍵在於用對方法,堅持下去。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