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手麻,腳麻,一個方子,補氣血,通筋絡,專治手腳麻木

2024-12-22女人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手麻、腳麻,全身發麻,是很多人常見又頭疼的問題。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早上醒來,手指僵硬得像根木棍,活動幾下才慢慢恢復;晚上坐久了,雙腿像被針紮一樣刺痛;甚至有時動動脖子,瞬間一陣麻意從肩膀傳到指尖。

有人聽過這樣的說法:麻是「血不通,氣不足」。可真的是這樣嗎?中醫裏還真有一個方子,能補氣血、通筋絡,專門對付這些「麻木」的問題。這到底是什麽方子?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

麻木到底是什麽病?

很多人以為,手腳麻木只是小問題,忍一忍、活動活動就好了。但中醫認為,麻木絕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是身體給出的一個訊號,告訴你氣血不足,筋脈不通,甚至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隱患。

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麻木的問題其實和「通」息息相關。如果氣血執行不暢,筋骨得不到滋養,就會引起麻木。

手麻、腳麻可能短時間內不影響你的生活,但如果長期忽視,問題會越拖越嚴重。氣血不足是很多慢性病的根源,而筋絡不通則可能引發關節炎、風濕病,甚至心腦血管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麻木常常與神經壓迫、血管堵塞有關。中醫和西醫雖然解釋的角度不同,但都在提醒我們:麻木是健康的「報警器」,一定要重視。

中醫怎麽看麻木?

中醫說,麻木多由「氣血虧虛」「風寒濕阻」「肝腎不足」「痰瘀阻絡」引起。聽起來復雜,其實不難理解。

氣血虧虛 是最常見的原因。氣是血的動力,血是氣的載體。如果氣血不足,營養供不上,筋脈就會失去濡養,變得僵硬麻木。尤其是一些體質虛弱、久病消耗的人,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風寒濕阻 就像「寒氣」侵襲。中醫認為寒主收引,濕主黏滯。如果寒濕侵入經絡,會阻礙氣血執行,導致局部麻木。尤其是天氣寒冷時,很多人手腳冰涼,麻木感加重,就是寒濕作祟。

肝腎不足 這個問題多見於中老年人。中醫說「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虛弱會導致筋骨失養,表現為手腳麻木、酸軟無力。

痰瘀阻絡 則是現代人常見的原因之一。比如肥胖、高血脂人群,血管裏堆積了痰濁、瘀血,阻塞了血液流通,麻木自然就來了。

如何用中醫調理麻木?

針對上述問題,中醫有一個經典方子,叫「補陽還五湯」。這個方子最早出現在清代醫家王清任的著作【醫林改錯】中,專治氣虛血瘀引起的麻木問題。方子的組成包括:

黃芪60克,黨參15克,當歸尾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

這個方子的核心作用是「補氣、活血、通絡」。黃芪是補氣的主藥,能提升身體的氣機;黨參和當歸尾補血活血,增強氣血執行;川芎活血通絡,赤芍清熱涼血;桃仁和紅花活血化瘀,疏通筋脈;地龍則有很好的通絡止痛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補陽還五湯」確實能改善微迴圈,促進血液流通,緩解麻木癥狀。很多中風後遺癥患者用這個方子調理,效果也非常顯著。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具體用量和煎煮方法,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建議自行使用。

除了用藥,還可以這樣做

麻木的調理不僅僅靠藥物,生活中的細節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註意保暖。手腳麻木的人,大多陽氣不足,寒氣容易侵襲。平時可以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迴圈。泡腳時加點艾葉、生姜,效果更好。

其次,適當鍛煉。久坐、久站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加重麻木感。平時可以做一些拉伸動作,比如甩甩手、踮踮腳,活動筋骨。

飲食上,多補充氣血之品。比如紅棗、枸杞、桂圓、黑芝麻、核桃等,都是補氣血的好食材。麻木嚴重的人,可以試試用黃芪、紅棗煮水喝,既簡單又有效。

還有一個小妙招,可以試試穴位按摩。合谷穴、足三裏、三陰交是中醫常用的保健穴位。每天按揉5-10分鐘,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麻木。

如何預防麻木?

預防麻木,最重要的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1. 保持良好的作息 :熬夜會損傷氣血,導致身體虛弱。

  2. 飲食清淡均衡 :避免油膩食物,減少痰濕堆積。

  3. 適量運動 :每天堅持30分鐘的有氧運動,幫助血液迴圈。

  4. 註意情緒調節 :中醫講「怒傷肝,思傷脾」,長期情緒不佳也會影響氣血執行。

手麻、腳麻、全身發麻,看似小問題,實則背後隱藏著氣血不足、筋絡不通的大隱患。中醫透過辨證施治,強調「補氣血、通筋絡」,用經典方子「補陽還五湯」調理麻木問題,效果顯著。但調理不僅僅靠藥物,日常生活中的保養同樣重要。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重視麻木帶來的健康訊號,早發現、早調理,讓身體的每一處都「通暢無阻」。

參考文獻

【醫林改錯】王清任

王琦,【中醫氣血理論與臨床套用研究】,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年

李德新,【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疾病的藥理研究】,【中藥學雜誌】,2020年

陳誌強,【中醫經絡與現代血管健康關系探討】,【中華醫藥雜誌】,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