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跑步的意義在哪?

2019-12-05體育

跑步真的是一項很特殊的運動,說到跑步的意義,其實,關於跑步的心理學研究相當豐富且十分有趣。忍不住來這裏分享並解釋下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的「 跑步的意義 」。最後也附上點我自己的 跑步經歷與感受 。熱愛跑步的小夥伴也可以比照看看,跑步是否給你帶來過這些意義或幫助呢?

就像很多答主分享的那樣,有過長跑經驗的人常常會說,跑步的時候我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思考很多問題,甚至跑步對我思想上產生很大幫助。

是的,跑步這項運動,既需要你保持專註、調動全身的意誌力,應對可能到來的各種困難,又總是會令你在一瞬間思緒飄忽,觸碰到平日裏不會閃現的記憶。所以,當我們在跑步時,我們的大腦裏到底在發生什麽?跑步如何對我們過往的記憶產生作用?


首先,痛苦的奔跑,會是「覆寫」創傷記憶的最好機會

1.

盡管已有多項心理學研究證明了跑步對我們身心的種種好處,比如增強記憶力,提高活力和創造力,減輕壓力和焦慮,但 跑步本身,從來就不是一項充滿樂趣的運動

2015年,Ashley Samson等人做了一項研究,讓10個長跑者在跑步時全程戴著麥克風,記錄下他們的每一句喃喃自語,然後再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後,他們將這些跑者自言自語的內容分為三類:速度和距離,疼痛與不適,環境相關。在跑步的過程中, 除了不斷感受和控制自己的節奏,觀察周圍環境以外,跑者們貫穿全程的、最顯著的體驗就是痛苦。

跑步首先會帶來身體上的痛苦。 在一次長跑的不同階段,這些跑者會不斷地感到各種各樣的不適:雙腳麻木,胃疼,喘氣,汗流浹背,想要嘔吐……「 當他們在奔跑的時候,盡管有一些時候也會感到很舒服,或者思考別的事情,但痛苦的感覺從未離開過他們的思緒。 」研究者們這樣寫道。


2.

除此之外,研究顯示, 跑步會喚起創傷性的記憶 。那些我們在平日裏不願意面對、也很難會想起的部份,可能就會在跑動的某一刻躍入你的腦海中。

這些記憶被稱作 「非自主性記憶」(involuntary memories) ,指的是 當你處於思緒漫遊,並未集中註意力在某個特定任務上的時候,不自覺地引發對過去的回憶 。它往往是 在無意識、不自覺的狀態下進行的 ,比如洗盤子、乘公車的時候,還有跑步的時候。

「非自主性記憶」這個詞是由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首先提出的,他用來形容一塊餅乾引發的回憶:有一天,當他吃到一塊浸在茶裏的餅乾時,這個細節突然將他拉回了小時候在姨媽家中吃浸茶的餅乾的情景。

東伊利諾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 John Mace說,像餅乾這樣的細節被稱作「完美線索」(perfect cues),它能將我們拉回某個似曾相識的場景中去。對於那些長期跑步的人來說,熟悉的路線、沿途的標誌物、當天的著裝、身體狀態都有可能作為「完美線索」,在某個瞬間將你拉回到過去的場景。

與那些我們有意識地想要記住的東西不同, 「非自主性記憶」非但不是你主動想要記起的,反而往往是你想要回避的一些事情,其中很多都是令人不快的、創傷性的記憶 。而跑步則把這些記憶突然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看到它們。

Paul Bisceglio在【大西洋月刊】撰文時寫道,包括他自己在內,很多有著失敗、創傷經歷的長期跑者都是在跑步中,真正面對和應對創傷經歷的,包括癌癥、重大的失敗、在事故中喪失親人……當你沿著熟悉的路線奔跑時,就好像坐上一架時光機,「跑步迫使我們整理這些過去的情緒,而不是僅僅將它們埋藏在心裏。」


3.

不過,跑步不僅讓我們回到過去、面對過去, 它同時也是一種解決方式:幫助我們重塑和改編那些令人不快的記憶。 Paul Bisceglio說, 「在喚出我們心中的惡魔後,奔跑又提供給我們戰勝惡魔的工具。」

「記憶是主觀的。它並不是一盤客觀記錄過去的錄像帶,而是我們想讓它成為的樣子。」 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Kevin Ochsner說,盡管當記憶出現的時候,總顯得很突然、內容也經常是前後一致的,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早已對它進行了加工和重塑。 「記憶就好像是一個不帶修訂追蹤功能的word文件,你開啟這個文件,編輯它,然後儲存;當你再次開啟它時,你早已遺失了它最初的版本。」

而正因為記憶是為「改編」而準備的,我們才有可能積極地改造它們。 奔跑時,人的思維會處於一種既不是完全飄散,又不是完全集中的狀態,非常接近冥想時大腦的狀態。 在奔跑的過程中,熟悉的天氣、類似的環境等喚起了一些我們的非自主記憶,此時正可以 在這段奔跑的時間裏重新對自己講述這段記憶 在奔跑的時候,我們既不能立刻和其他人說話,也不能刷社群網路,我們的思緒沒有地方躲藏,只有面對自己。

Ochsner說,我們有改變敘述過去的方式的自由,每一次回憶出現的時候,都可以用一種新的方式去講述這些回憶,漸漸地給它們賦予新的意義。


其次,研究證明,愛跑步的小夥伴們,也擁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質,而跑步則可能給這些人帶來一些不跑步的人體驗不到的意義。

跑步會影響著我們的大腦和認知,而 不同的人格特質,則決定了我們是否會熱愛這種痛苦的運動 。心理學研究發現, 長期的跑步者往往擁有以下三種特質

1. 受內在動機驅動 ,即由內心(而非外界)的欲望和需求來驅動行為。

2. 堅持跑步的人是追求意義,而非眼前快樂的人

如今,跑步可能是在現代社會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在日常生活裏追求意義感的方式。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科技的發展,我們很容易活得舒適,幾乎不可能再置身於極寒/極熱、非常饑餓或是精疲力盡的狀態中求生存。 但那些熱衷於跑步的人,即便並不明確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麽,但當他們安靜地奔跑著,經歷著困苦、沮喪、快樂等種種情緒,跑步本身已經成了尋求意義的過程。

3. 追求自由與孤獨的創作頭腦

村上春樹有一本作品很暢銷,【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論什麽】。他說,「我作為一位真正的嚴肅作家的生活,始於開始跑步的那一天。」 那是1982年,他跑步的初衷只是因為減掉因戒煙產生的贅肉。之後的三十多年裏,他都堅持著這一習慣:每天寫作四小時,然後跑6.2英裏(約10km)。

除了村上春樹,很多作家、詩人都是長期的跑者,他們熱愛跑步時自由而孤獨的狀態。如喬伊斯·卡羅爾·奧茨說,「穿梭在玉米地中,微風吹過,我聽見玉米葉在頭頂沙沙作響,奔跑在農家的大街小巷,還有懸崖絕壁……這些都與故事情節息息相關, 因為在奔跑中,人們總能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遇見虛擬的自我。

而跑步也給他們帶來了好處,成為了作家獲得清晰的思路、想象力和應對寫作瓶頸的方式,奧茨說,每當自己感到思緒混亂、遇到結構性的瓶頸時,她就會去跑步。漸漸地,跑步成為了她寫作的一部份。


最後,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也是一個曾熱衷跑步的人,那是一段人生中非常困難的時期,總是在天色漆黑的時候就起床,獨自去跑步。整個田徑場上空無一人,只有鞋底揚起細小煤渣的聲音。

也是在跑步的過程中,我開始明白,人生沒有極限。無論發生多麽糟糕的事情,只要你一直奔跑下去,你總會度過它們,繼續這段旅程。這就像是學會戰勝自己的臨界點:當你剛開始跑步時,跑到一定距離總會感到心臟狂跳、兩腿發軟、口幹舌燥,以為自己已經堅持不下去。但只要再堅持幾分鐘,你的大腦就會重新變得清晰,步伐和呼吸再度平穩,你可以繼續再跑出很長的一段距離,仿佛可以永遠這樣跑下去。

人生也像每一次的奔跑一樣,永遠都是孤獨的。但你還是要這樣一圈一圈地奔跑下去,精疲力盡也不能停下,直到完成任務,到達終點。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白自己的局限。

以上。

相關文章 「有些事只能自己一個人完成。」|長假舊文回顧:喜歡跑步的人有哪些人格特質?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註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群,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