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球星≠即戰力
你可以說球星有著強大的個人實力,但是該說不說,到了準全明星這個層次的球員基本都是互爆了,在單打的時候甚至魯尼都能和杜蘭特打得有來有回,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強大肯定要依賴於球員或者說球星的實力,但是不代表即戰力。
2009年10月28日到12月2日,籃網的18連敗橫跨了3個月,當時咱們的易建聯也在陣中,而且打得還行。主帥勞倫斯-法蘭克在16連敗後下課,當時球隊裏我記得有有大洛,還有最快哈裏斯,但是籃網的總戰績只有可憐的12勝70負。
起碼大洛哈裏斯這些球員不能說是弱,易帝在當時也有在現在看來不錯的面框能力,那為什麽贏不了比賽捏。
2.贏球≠純實力
其實這一點應該這麽說,如果想進球,沒問題,那你只要強就可以,就比如裏約奧運會趙繼偉晃翻喬治,郭艾倫一個人可以找到空間撕開防線,往遠了說易帝顏扣迪奧古,大帽安東尼,陳江華直接加速過掉蝸殼……這些都沒問題,這些都很強,但是為什麽最後沒能贏球。
贏球是個很綜合的東西,大家都覺得只要比對方得分高就能贏球,看上去是一句廢話,但是在緊咬比分或者當比分拉開的時候怎麽追分,或者怎麽和對方拉開差距,我個人覺得起碼NBA和CBA不一樣,而NCAA又和CBA完全不一樣。
過去咱們有姚明,安安穩穩地把球遞到大姚手裏,或者孫悅玩一個,這些在當時看來有點戲謔的戰術甚至在後易建聯時代找不到一個戰術的中軸,這才是最難受的。
周琦強嗎?很強,王哲林很強嗎?也很強,但是純客觀來說,他們還都距離姚明的統治力還有很遠。
當然我還在最近的比賽中發現咱們最大的一個缺點,那就是受到戰術固化的影響太大,而球員的體力也很難持續,這不是球員的錯,但是卻是咱們拿不下硬仗的命門。
3.年輕≠沒有戰術
NCAA的進攻時間為30秒,比NBA足足多出來了好長一段觸球的時間,其實這就給了雙方彼此更大的拉鋸的時間,又因為在後期的晉級賽又基本都為單敗,所以確確實實從球員的角度來說,不僅僅你要有充沛的沖勁,你還得有一顆清晰的頭腦。
NCAA有大量的無球掩護,擋人傳切的戰術,這些戰術有些需要大振幅的時間去排程,有的卻只需要一個出球的時機,我當然不懷疑咱們國內也有這樣的戰術,也覺得能入選國字號的球隊和球員能理解這些戰術,但是在執行力方面,確實NCAA很多頂級球隊的應對做得特別好。
最後我想說,無論是美國的大學籃球聯賽,還是職業籃球聯賽,其實和咱們國內不僅僅是體能和身材的差別,
國內的籃球多以科班出身,講究基本功的培養,這肯定是沒錯的,但是在一些球的創造性,還有在一些戰術的靈活度上,確確實實和國際上存在一些差別,我當然不能說國外就是牛,咱們國內就是弱,當然不是這樣的,但是咱們也得客觀承認在國外的一些籃球體系和學習上有著很多咱們值得借鑒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