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主要原因是: 大眾對於圍棋以及電子競技的印象,都存在偏差導致的。
比如對於 下圍棋的人 ,在大眾的印象裏:是一群 仙風道骨的老頭or神秘大佬,在風景名勝或洞天福地裏下棋。
而對於 電子競技 ,現在明明都2020年了。
但大眾(中老年人)對其的印象,還停留在2002年的 「網癮少年」 上…
但其實 電子競技 ,應當是指那些: 有教練,數據分析師等團隊的職業選手。
而 圍棋比賽 對應的,則是 同樣年輕的頂尖職業棋手們。
並且 棋手們進入職業棋壇的時間,甚至比電競選手跨入賽場還要早很多…
所以圍棋並不是大眾想象中的,那個 「老年休閑遊戲」 哦~
而在 "職業化" 方面,其實 電競才更像是足球籃球等成熟體育計畫,而圍棋卻很原始…
比如電子競技要 準備出裝以及對應的打法技巧 ,而圍棋則需 準備布局 (比如申真谞下了30步棋,累計只用了1分鐘)。
還有電競得 觀察對面錄像 ,做出相應的針對(1級入侵、2級抓下、3級河蟹)。
而圍棋也是透過 看對方棋譜 ,來準備相應的策略(比如讓樸廷桓殺大龍,不與樸永訓收官等)。
這些看上去都一樣,但問題是: 與之類似的瑣事,電競是教練團在做,而圍棋是棋手自己來弄。
這個很重要哦,如果對手也是高手,他們之間經常下+看對方的棋。那花的精力還不算太多。
比如柯潔前幾天在LG杯準決賽戰勝的卞相壹九段,在網路對局中經常會 「超時負」 。
再結合棋盤上對手剛給他出了個 「難題」 ,所以很容易看出 他會經常進入:「腦海一片空白,雙手離開鍵盤」的狀態 。
然後因此 在"讀秒"中屢屢暴斃或超時…
因為卞相壹是一流棋手,所以頂尖棋手們在與其對局的過程中,能「順便」了解他的特點。
但對手若是那種:需要特意看棋譜, 從零開始了解的「不知名棋手」 。
那對於高手來說, 這些看棋譜+想布局/策略的時間,就有點浪費了…
還有一些常見定式的後續隱藏手段,各型別官子的最佳下法及具體數值等。
這些都是總結出來後,看一眼就能記住的基礎內容,但自己整理卻要很久…
而圍棋因為「職業化」和經濟上的原因, 除了少數「決賽級比賽」,大部份時間都是沒團隊的…
所以從這些細節,也能看出 電子競技的「專業」程度,其實是蠻高的!
甚至圍棋才更符合人們心中,對「電競」有台電腦就能玩的固有印象…
其實「垮掉的90後們「偶爾玩玩遊戲,這並不是電競哦~
而是遊戲玩家,對應的是普通棋迷。
更有甚者,許多人對」電競「的印象,是這樣的 網咖混混 ↑
其實 網咖混混,對應的應該是這種棋館大叔↑
而煙霧繚繞的棋牌室,和網咖又有何區別呢?
所以雖然我覺得普通棋迷的平均素質,要稍高於遊戲玩家(可能因為人少)。
但還是 希望大家能消除誤解,不要妖魔化電競,以及過度拔高圍棋!
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事物。
而不是用偏見,去描繪自己心中那個「墮落的電競」,以及「站在雲端之上的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