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以色列與真主黨42年的刀光劍影

2024-10-01社會
印度新德裏電視台9月24日文章,原題:1982—2024年,以色列與真主黨間長達42年的刀光劍影 以色列近日組織的空襲已致黎巴嫩當地至少492人死亡,其中包括35名兒童,這是自去年10月7日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最大的暴力事件,隨著真主黨的入場,沖突再次升級。成千上萬的黎巴嫩公民流離失所,但戰火仍未熄滅。
受伊朗資助,總部位於黎巴嫩的真主黨,與以色列沖突不斷,這場血與淚的糾葛長達40多年。
1982年,以色列入侵和真主黨的建立。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恩怨,要追溯至1982年6月,面對巴解組織(PLO)在以南部的襲擊,以色列透過入侵黎巴嫩作出回應。以色列軍隊一直推進至貝魯特地區,PLO腹背受敵,最終敗走。然而,以色列及其同盟國犯下的種種罪行,包括導致2000—3500名巴勒史坦難民和黎巴嫩平民被害的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埋下了反抗和鬥爭的種子。
在伊朗支持下,由什葉派穆斯林領袖建立的真主黨就是其中的一股反抗勢力。代表被邊緣化的什葉派民眾,真主黨迅速贏得了廣泛的擁護,透過在貝魯特南部地區和貝卡谷地的大量招募,組建了一支強力的民兵組織。
1983—1985年,流血與反抗。上世紀80年代初,真主黨及其相關組織,因在黎巴嫩地區對外國部隊發起的幾次襲擊受到了譴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在1983年10月對貝魯特地區法國和美國軍營發動的襲擊,此次襲擊導致超300名維和人員遇害。盡管有伊斯蘭聖戰組織宣布對此負責,人們仍普遍認為其背後主使是真主黨。
到1985年,真主黨的龐大勢力已經迫使多數以軍部隊撤離黎巴嫩南部地區,但以色列仍舊憑借其代理部隊——南黎巴嫩軍(SLA),維持著對邊界「安全區」的控制。
1992—1996年,真主黨的崛起。黎巴嫩內戰結束後,1992年真主黨走上政壇,在128個成員組成的黎巴嫩議會爭得了8個席位。多年以來,憑借在什葉派主導地區提供的大量社會服務,其政治和軍事影響力都有了顯著增長。同時,真主黨勢力也在持續同以色列進行角力。1993年,為報復真主黨在以色列南部發動的襲擊,以方開展了「問責行動」,這次閃電戰導致了118名黎巴嫩平民遇害。1996年,沖突再次升級,以色列開展代號為「憤怒的葡萄」的行動,持續對真主黨施壓。
2000—2006年,以色列撤軍與七月戰爭。2000年5月,在真主黨的頑強抵抗下,以色列單方面從黎巴嫩南部撤軍,結束了對當地長達近20年的占領。此次勝利,強化了真主黨在黎巴嫩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地位,更使其化身為阿拉伯地區抵抗以色列霸權的中堅力量。
2006年,真主黨俘虜了兩名以色列士兵,早已危機四伏的局勢迅速發酵,七月戰爭就此爆發。這場持續了34天的武裝沖突雙方都損失慘重:黎巴嫩和以色列死亡人數分別高達1200和158名。
2009—2024年,地區沖突。到2009年,真主黨不再僅僅代表著一股軍事力量或一場抵抗運動,而是成為了黎巴嫩地區的主導軍事和政治力量,並在敘利亞內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自2012年以來,真主黨代表巴沙爾政權開始幹預敘利亞事務,此舉盡管讓其失去了阿拉伯國家的部份支持,但也強化了其與伊朗的合作,更豐富了真主黨部隊的武裝作戰經驗。2023年的加薩沖突,讓真主黨和以色列重新展開了正面對決。哈馬斯於2023年10月拉開了本次大戰的帷幕,真主黨用一場飛彈空襲讓戰事繼續升級,但很快也受到了以色列戰火的反噬。(作者莎米蘭·彌什拉,魏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