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東風」破浪,中國洲際飛彈試射傳遞何種訊號?|鳳凰聚焦

2024-10-01社會
中國最近在太平洋國際水域進行了洲際彈道飛彈試射,引發了全球的關註。
Part.
1
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
中方稱此次飛彈發射,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這是中國時隔44年再次向海上發射洲際彈道飛彈,迅速引發國內外媒體高度關註。
各種分析機構開始根據公開的空域警告,推測飛行路徑。它們認為飛彈是從海南省發射,落點在南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附近海域,射程已達1.2萬公裏左右。
對於飛彈的型號、落點和此次發射飛彈釋放怎樣的訊號?各種猜測不斷。
軍事專家 陳浩洋:
「在9月25號上午8點44分發射的這枚飛彈,開始有一些朋友還‘不明覺厲’,為什麽要公布具體的發射時間呢?可以說這是中國的一個表達方式,紀念也好,再次宣示也好。44年前的那次遠端運載火箭向太平洋地區試射成功,標誌著中國第一代戰略威懾力量的形成,而今,彰顯了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量已經處於世界的先進水平。」
當各種猜想仍在發酵時,第二天,中國軍方披露了相關照片:圓柱型的飛彈冒出火焰和濃煙,發射現場周圍是空曠的草地。
外界分析,從外觀上看,飛彈型號與東風-31AG高度相似,並非此前猜測的東風-41。
東風-31是中國首型固體燃料遠端彈道飛彈,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999年的中國國慶大閱兵儀式上,2006年9月服役。東風-31AG也稱為東風-31甲改,是基於東風-31A洲際飛彈的改進型號。關於東風-31AG的具體射程,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美國國防部曾經在【中國軍力報告】中給過一個判斷,東風-31A飛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1萬公裏,而東風-31AG比東風-31A還要新。
東風-41是中國研發的第四代戰略飛彈,可攜帶約10枚分導式多彈頭,最大射程1.4萬公裏,據信其最高速度可達26馬赫,圓周偏差率100公尺。東風-41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飛彈之一。
為何中國要選擇東風-31AG,而不是最新一代東風-41?
軍事專家 曹衛東:
「因為東風-41裝載的運載火箭體量要大得多,而且彈頭也有很大的改進。很多人都認為用最先進,射程最遠,彈頭最多,或者說效能最好的飛彈來檢驗實力。但是我認為,東風-31這樣的飛彈更具代表性,因為東風-31系列的飛彈裝備部隊的數量最多,可能在未來使用的時候,它發揮的作用更大。」
Part.
2
一般來說,洲際彈道飛彈有4種主流發射方式,地下發射井發射、核潛艇水下發射、陸基鐵路機動發射和陸基公路機動發射。
外界根據中國軍方公布的圖片,認為這次東風-31AG采用的是陸基公路機動發射中的無依托野外發射技術。
軍事專家 曹衛東:
「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就會有一個問題,如果對方使用了核武器,我們還有沒有核反擊的能力?如果在遭受了對方第一輪的核打擊之後,為保證生存率,就要保證機動發射。不能都固定在發射井裏,可以用發射車,比如可以放在列車上,利用全國性的機動。還可以把它藏在山洞裏,反擊的時候從山洞裏拉出來,可以有效地提高核反擊的生存能力。」
此外,有不少專業軍迷分析,此次試射,東風-31AG有可能進行了末端變軌操作,最後的落點和初始軌跡相比,相差約200公裏。
軍事專家 曹衛東:
「一般的彈道飛彈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可以根據拋物線原理,按照飛彈的速度和高度進行精確地攔截。它就是向全球展示,在任何國家具備防禦的條件下,中國仍然能夠突破防禦,並擁有變軌的能力。」
中國火箭軍以往發射東風系列洲際飛彈,大多是從中國東部、渤海等地向西部戈壁沙漠地帶發射,或者是從甘肅向新疆方向發射。這次東風-31AG射向約1.2萬公裏遠的南太平洋,其影響力迅速出圈,在全球引發轟動效應。
1.2萬公裏更具象化的解讀是,如果以中國海南省為起點,向南1.2萬公裏可以抵達南極點,向西可以覆蓋整個歐洲大陸,向東足以覆蓋美國西海岸所有重要城市。
1.2萬公裏的射程在全球各型洲際飛彈中並非最高的,比如俄羅斯有宣稱最大射程1.8萬公裏的RS-28「薩爾馬特」、美國有號稱最大射程1.3萬公裏的「民兵-3」等洲際飛彈。但在實際試射中,可能受限於國土面積、靶場、自身探測手段等因素,各國的洲際飛彈很少進行宣稱最大射程的試射。
軍事專家 陳浩洋:
「向海上發射意味著它是一次全程測試,什麽叫全程測試?某些國家它並沒有遠洋的回收能力和監測能力,只能在自己的周邊打一個幾百公裏的高彈道。1.2萬公裏的射程,只有一個國家能保證在自己的國土內完成,就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都不行。」
為了減少誤判,中國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並在飛彈發射成功的第二天,再次重申中方立場。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 張曉剛:
「我們組織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試驗,是為了檢驗武器裝備效能和部隊訓練水平,是例行性軍事訓練活動,完全合法合理。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發射前中方不僅釋出公告,明確了禁航區域和禁航時間,還透過軍事外交渠道向有關國家進行了通報。這充分表明了中國軍隊的開放與透明。」
軍事專家 曹衛東:
「中國已經通報所有有核國家,這次是一個試驗,你們就開啟監測裝置看能不能找到我。所以我認為這次要顯示的不是測試要威脅誰,而是要表示中國有這種能力。」
多家媒體報道,中國事先通知了美國、法國、澳洲和紐西蘭,而澳洲、紐西蘭獲得通知,則與靠近彈著點有關。
但各方反應不一。美國國防部副發言人辛格回應了此事,「我們確實提前收到了這次洲際彈道飛彈試驗的通知,我們認為收到通知是一件好事。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確實有助於防止誤解或誤判。」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表示,進行洲際彈道飛彈試驗是中國的主權,俄中兩國國防部間正在進行必要的資訊交流。
日本方面則表示並沒有提前知曉這一行動,「日方將盡一切必要努力,收集和分析有關中國地區軍事活躍度的資訊」。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成功向南太平洋發射一枚洲際飛彈,為歷史增添了新的銘印。回溯44年前,中國第一次在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試射洲際飛彈,那時的「東風5號」是如何一飛沖天,完成使命的呢?
Part.
3
洲際飛彈因何誕生?
1945年美國用B-29轟炸機在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從此人類正式進入了核威懾時代。
中國的飛彈發展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末期,從「東風1號」完成對蘇聯P2飛彈的仿制,到「東風2號」「東風3號」和「東風4號」逐步完成自主研制,中國飛彈研制邁向新台階。
上世紀60年代,洲際飛彈是大國賽局最有分量的籌碼。但當時,擁有洲際飛彈的國家只有美國和蘇聯。尤其自中蘇交惡以來,中國沒有洲際飛彈這一短板更為突出。
1965年在錢學森的主持下,【地地飛彈發展規劃】出爐。規劃提出要在1965年至1972年8年時間內,研制出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飛彈、中遠端彈道飛彈和洲際飛彈,俗稱「八年四彈」計劃。繼而,無數中國軍工人為此前赴後繼,開始制造計劃射程為8000公裏的「東風5號」洲際飛彈。
1980年5月18日淩晨兩點,在酒泉試驗基地的發射場上,中國首枚洲際飛彈「東風5號」佇立在發射台上,一切蓄勢待發。
軍事專家 陳浩洋:
「中國當時組建了一支包含18艘艦艇的大型編隊。其中有6艘051飛彈驅逐艦,4艘觀測船,2艘遠洋補給船,還有一些保障船只。6艘051是什麽概念呢?當時051是中國海軍最先進的飛彈驅逐艦,總服役的數量大概在10艘左右,也就意味著當時為了保障這一次遠洋運載火箭的測試,動用了中國海軍的半壁江山。在一個星期內,美國、澳洲、紐西蘭和日本,不斷地派遣飛機、軍艦進行尾隨旁觀甚至幹擾。」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時整,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東風5號」從中國西北邊陲大漠拔地而起,直上雲天。經過半個小時的飛行,「東風5號」飛彈橫跨南北半球,穿越6個時區,到達八千多公裏之外的南太平洋,其射擊精度相當於用手槍擊中百米之外的一只蚊子,其數據艙也準確落入了預定海域。
此時,和酒泉發射場內緊張期待的氣氛不同,南太平洋海域上,隱隱彌漫著硝煙的味道,執行飛彈濺落數據艙回收任務的中國遠洋測量船隊18艘艦船,已經分布在預定濺落點周圍。
軍事專家 曹衛東:
「如果落點偏了,那其他國家的艦船就有可能把我們的數據艙撈走。」
軍事專家 陳浩洋:
「周圍可是一群‘狼’,虎視眈眈。當時中國的艦載直升機剛完成組建訓練,飛彈落到海裏,數據艙立刻釋放出染色劑染綠海水。眾目睽睽下,中方的直升機起飛去打撈的時候,美國、紐西蘭的直升機也起飛了,爭分奪秒,如果讓他們捷足先登,到時候百口難辯。」
測量船隊準確測定了飛彈濺落的具體位置。熒光染色劑把附近的海水染成翠綠色。在預定海域待命的打撈直升機僅僅用了5分20秒的時間,就完成了數據艙的打撈任務。從發射到飛行、遙測、通訊、濺落、數據艙打撈,此次任務一切順利。
中國因此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飛彈全程試驗並獲得成功的國家。
軍事專家 陳浩洋:
「1980年的時候【人民日報】發號外說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成功。推想一下那時候【人民日報】在什麽樣情況下會發號外?比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1980年的這次發射意義重大,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戰略核威懾能力的形成,也是中國海軍建設的裏程碑。」
1984年10月1日,中國第一代洲際飛彈「東風5號」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
Part.
4
「東風5號」之後,東風系列飛彈經過40多年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大家族,以其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等特點,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利器。
「東風」系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覆蓋各種型別彈道飛彈的陸基彈道飛彈系列。
而其它擁有洲際飛彈的國家也各有其王牌系列。俄羅斯的RS系列、美國的民兵系列、英國的三叉戟系列、法國的M-51以及「五常」國家之外的北韓的火星系列和印度的烈火系列。
動蕩的局勢下,近兩年,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都相繼試射洲際飛彈。去年的11月,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的空軍基地進行「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的試射,試射過程中出現異常,被迫中途引爆。美方稱任務於太平洋上空「被安全終止」,這是5年內美國試射「民兵3」的第三次失敗。
今年9月,俄羅斯試射了服役不久的鎮國神器「薩爾馬特」,衛星圖顯示發射場的地面上出現約60公尺寬的大坑,飛彈和彈井發生了嚴重事故,試射失敗。
今年年初,英國試驗「三叉戟-2」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這枚飛彈本應落在巴西和非洲西部間的大西洋海域,結果是掉在發射地點附近。這是8年來英國連續2次試射此武器出現問題。
去年11月,法國從朗德地區的基地發射了一枚最新型M51.3戰略彈道飛彈,成功落入北大西洋。
軍事專家 陳浩洋:
「過去一年多,五大常任理事國競相試射飛彈,其中四國已有行動。在當前大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展示戰略威懾力成為必然。尤其考慮到俄羅斯、美國飛彈試驗失利,英國發射險象環生,恨不得砸到自己的核潛艇上,只有法國成功了,因此中國的這次試射尤為重要。我們處於戰備值班狀態下,服役多年,效能成熟的飛彈,圓滿完成了全程測試,沒有任何瑕疵地成功。它釋放出來的戰略威懾訊號有多強,就知道為什麽要在這個時候打了。」
軍事專家 曹衛東:
「為什麽這次要往海上方向打,就是要在這個階段向世界宣示,中國的核政策沒有改變,中國要保持有核國家的戰略平衡。」
當外界仍在議論「東風」飛彈躍萬裏傳遞何種訊號時,9月26日,國防部發言人強調中國堅持將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9月28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提到,中國是五核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中國已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中東戰亂紛飛,俄烏炮火不止。復雜局勢下,東風「快遞」一飛沖天,傳遞著和平的希冀。
制片人:宋陽
編導:胡遠蓉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