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8歲獨自飛渡怒江的小女孩,17年後的選擇竟然讓所有人感到意外

2024-09-17社會

萬丈高的絕壁,怒江洶湧奔騰,能看到上空有一條晃晃悠悠的鐵索鏈橫在懸崖兩邊,下面的江水好像能把一切都吞沒,勢頭特別兇猛。

17 年前,有一張照片在網路上爆火,照片裏是個八歲小女孩,穿著粉色上衣,手扶鐵索,面帶微笑仰躺著,靠著橫跨兩岸的鐵鎖鏈去上學。

2007 年那會兒,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早就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個地區還有村鎮了,大多數孩子都能接受這義務教育。

然而就在同一年,江蘇的一家電視台派了一支采訪團隊,到雲南怒江去拍攝當地出名的大江、山川景色還有人文方面的情況。

就在他們這次不經意的存取時,竟出現了這麽讓咱們大人看了都毛骨悚然的一幕,然後就給拍下來了。

記者在遠處觀察踩點,猛地瞧見遠處江面上有一抹紅色在快速移動,那種好像要掉下去的感覺讓人忘不了。

她瞅見自己眼中有個倔強的小身板,接著她又揉揉眼,沒錯,一個大概八九歲的小女孩正在湍急的江面上慢慢蠕動著向前滑行。

這位記者叫戴林燕,看到這場景,她當時就驚呆了,腦子瞬間空白,最先想到的是這小女孩的生命有沒有危險。

要是這小女孩滑貼索道的時候沒操作好,掉江裏了可咋整,再說了,眼瞅著在兩座大山中間,風肯定小不了,這就更危險啦。

而且這小女孩每天都得做這麽危險的動作嗎?她為啥要冒險這麽過去,連她父母知道不?要是掉下去,立馬就會被江水給吞了。

這也算是記者該有的工作素養啦,她稍微想了想,就拿起相機,對著那個七八歲的女孩拍了起來。

很快,那個看著年齡挺小、身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余燕恰在萬丈絕壁和洶湧怒江旁跨江的舉動被拍下來了。

就這短短幾分鐘,能把好多人的眼球給震住。江蘇某電視台的記者帶著疑問去了當地村莊,這才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原來這小女孩住的那個山村,就只有一所鄉村學校,從他們跨江的情況能瞧出來,這地方還是比較簡陋的。

所以余燕恰他們家還有他們村就在這所破破爛爛小學的大江對面,這兩座山之間是洶湧奔騰的大江,關鍵是兩岸連座橋都沒有。

要是打算去對岸,那就得不停地繞路,沒準從白天走到黑夜都到不了,所以這兒的當地村民只能自己琢磨辦法。

他們就想到了一種最簡單、最省事兒,可也是最危險的辦法,就是想辦法把繩子在對岸那頭牢牢固定住,拴結實。

然後他們就能做出像長繩這種交通工具,也就是個簡易的索道,不過這操作雖說簡單,危險程度卻特別高。

對於這兒的村民,像小學生余燕恰,每天上下學都得靠著這最後的簡易索道回家。

這樣的操作每次都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這可是他們的生命線,稍微不小心就會掉進江裏。

可余燕恰帶著的那幫小學生每天都得這樣,他們讀書不容易,只能咬著牙堅持。

因為在她們心裏一直都有這麽個話。「知識改變命運」

而這些跨江坐索道的危險舉動,要是讓任何一個成年人來做,想必心裏都會拒絕的。可他們為了上學,不得不這麽幹。

沒多久,攝影團隊征得小女孩家人同意,把這段視訊剪輯加工後,回傳到電視台播了。

從那以後,一篇以【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橋】為主題的微視訊被傳到了各大新聞電視台和網路上,這視訊一出來就火遍了半個中國。

真是讓人沒想到啊,誰能想到呢,時代都進步了,科技也發展了,可在一些偏遠山區,居然還有小學生得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

這事兒是 2007 年拍的,到現在 2024 年,中間隔了 17 年,那這個小女孩如今過得咋樣了?

開始建造橋梁

在江面上,一座新嶄嶄的吊橋高高架起,就像一道彩虹把兩岸的夢想和希望給連起來了。

這座橋,可不只是一條普通的能走過去的路,它其實是象征著愛和關懷的一個標誌,是好多善良人的「愛心橋」。

曾經,小余燕恰每天都得鼓足勇氣去應付那晃悠的鐵索,靠溜索過江,就為能去對岸的學校。

那份堅持和勇敢,雖說值得欽佩,可也讓好多人感到心疼。

如今,她腳踩在結實的橋板上,那種踏實和安心的感覺,就像一股暖流在心裏流淌。

這所有的成果,全是浙江電視台牽頭,聯合全國多家媒體,還有咱們中國上百萬的好心人一起搞愛心公益活動弄出來的。

當地政府一拿到這筆善款,馬上協調各個部門去實施。另外,余燕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滑索道的模樣被記者拍下來後會產生這麽大的影響。

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居然這麽快就能實作,這可把她給樂壞了,她特別感激那些幫他們村子發展還有建橋的好心人。

2008 年 3 月,一座吊橋現身了,把分隔了好幾百年的兩岸給連起來了。

當地村民再也不必為過橋提心吊膽,小學生也不必冒著生命危險過橋去上學了。

余燕恰就是這件事的挑頭人,所以這座大橋建成後,他們邀請余燕恰第一個走上大橋。

就因為這座大橋是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的善心匯聚建成的,所以當地村民和政府都把這座大橋叫做「愛心橋」。

當時才九歲的余燕恰穿著紅色外套,雙腳實實在在地站在這牢固的橋面上,心裏高興極了。

在她的世界還有她的認知中,她認定這件事壓根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實作。她站在鐵板上,整顆心都放松了。

她朝四周瞅了瞅,發現站在吊橋上看周邊景色居然這麽美,這個從小到大一直路過的地方,竟沒了往昔那種波濤滾滾的樣子。

在這之前啊,她或許就吊在橋上,壓根不敢瞧身下那滾滾翻騰的江水,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就怕掉下去,哪還有心情看這個。

她站在這座大橋上,一下子就顛覆了她以前的認知,就這一座橋,還讓她對未來的世界產生了向往,想去探索一番。

對余燕恰來講,這座橋意味著以後上學不必再閉著眼提心吊膽,她的父母也能送她上學了。

甚至能讓兩岸村子多交流,多幫忙,一起發展出美好的未來。可一轉眼,17 年就這麽過去了,那如今的余燕恰是啥樣呢?

在 2018 年

可能跟大多數農村沒啥兩樣,江都區也不例外,初中時期的輟學率比其他年級高不少,其中多數是女性。

在小學到初中的時候,跟余燕恰以前一起走溜索去上學的小夥伴不停地在變少,這都是因為輟學。

這些輟學的小夥伴,誰都躲不過早結婚,甚至早懷孕的命,那些早年輟學的女孩子更是無一例外,都被困在了大山裏。

不過命運或許能自己選擇,可大多時候還是被家長掌控,不過最終余燕恰和其中兩個小夥伴堅持住了。

最終他們扛著好多人施加的壓力,還有家裏經濟狀況造成的壓力,從本村的學校考進了怒江州的重點高中。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吶,余燕剛上高中就拼命讀書,她心裏明白,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學到真能耐,然後再回到家鄉給家鄉做貢獻。

就這樣,高中三年她一點兒時間都舍不得浪費,最後高考考了 568 分,考上了昆明醫科大學,榮幸地成了全村近十年的第一個女大學生。

就這樣,她 22 歲從昆明醫科大畢業那年,沒怎麽猶豫就選了離家鄉最近的人民醫院去工作。

記者又跟著余燕恰回到了她的家鄉,余燕恰長大了,不再是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變成了穿白衣服的醫生天使。

在國家政府這十幾年的大力幫扶下,他們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房子,就連學校和醫院診所都有了。

而余燕恰他們一家呢,從小土房子變成了兩層的小洋樓,她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她姐姐也有了自己的房間。

她留在老家後悔不?可她講,要是那些被山村養大走出大山的人都不回山村建設家園,那還有誰願意來這、建設這呀?她樂意給家鄉建設出份力,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

其實就跟這話一個意思,要是前人給我點亮一束光,那我肯定會為後人一直舉著一盞長明燈,照樣把他人前途那黑漆漆的道路照亮。

光明網

【北京青年報】